第472章 城里的姑娘,谁不爱? (第3/3页)
以卖给到红旗生产队来的人。
再有些心灵手巧的,对农产品二次加工,做成猫耳朵,做成米酒,做腌鱼,还有咸菜,卖给过来的同志,能赚的更多些。
这是一笔额外的收益。
“那感情好,我得准备些米酒,再做些猫耳朵,也不用去集上卖,在村里就可以卖掉。”
“是不是真的能过来不少人,人啥时候能来啊?”
来的人多,自己能赚的就多,一众人都盼着过来的人多些。
赶集的人,多是附近生产队的村民,手上没几个钱,实际上也是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买的都是家里需要的物件。
到集上去卖东西,赚不了几个钱,赶集也是隔几天才有,集上的人也没到红旗生产队来的同志有钱。
哪个更能赚钱,心里都门清。
“米酒,猫耳朵这些,容易做的,倒不急着准备,3天后搞分田到户的仪式,不是搞了仪式,就马上有人到红旗生产队来,还得要搞的好,搞的妙,搞的呱呱叫,才会得到关注,才会有更多的同志和单位过来。”陈浩道。
“但也要不了多久,年前肯定会有不少人过来,家里有什么要卖的,该提前多久准备,这个你们自己心里有个谱就行。”
“刚刚说到好处,这是一个方面,再有一个方面,就是红旗生产队有了名头后,成为分田到户的典型队伍,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塑料薄膜,木料,等等,都会增加不少,到时说不定不是公社给我们分配,可能是市里直接调拨给我们。”
化肥,塑料薄膜,木料,等等,这些都是关乎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方式的东西,很稀罕。
搞分田到户的仪式,还能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
这个好处的确出乎不少人的预料。
“第三个好处,是红旗生产队的名气大了后,队里的适龄男同志找对象也会更容易,说不定还会有城里的姑娘嫁过来。”陈浩道。
!!!
一些到了年龄,还没找对象的男同志,眼睛亮了不少,喜上眉梢。
城里的姑娘啊,谁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