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8章 沉默的威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28章 沉默的威胁 (第1/3页)

    秋风甘爽,略带凉意。

    坐在车中,窗外的风声和车水马龙声,让商叶初的呼吸顺畅了许多。

    不知道那位绍老师,现在和艾晓东沟通得怎么样了。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商叶初眯着眼睛,深吸了一口郊区清凉的空气。科幻好啊,科幻是最好的片种。她爱科幻片。

    科幻小说想要改编成电影,要比别的类型作品难上数倍乃至数十倍。如果是短篇科幻小说,那就更有的磨了。

    短篇科幻小说通常只有一个设定,和一到两次反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哲思。但电影毕竟是娱乐作品,不可能通篇由哲思撑起来。一个设定、一两个反转,更是连塞牙缝都不够。譬如《天君》,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拍。恐怕还不够拍一集。

    这种情况下,短篇科幻小说通常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就是娱乐圈广泛运用的“戏不够,爱情凑”。用喜剧桥段或者感情戏,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将这单薄的骨架填充起来。

    走上这条路的科幻片,基本上也就与佳作绝缘了。毕竟,各马有各马的槽子,各人有各人的路子。少量的喜剧桥段和感情戏是不错的调剂和点缀,填充到三分之一以上,就会成为批科幻之皮谈情说爱的注水猪肉——那观众为什么不直接去看喜剧片或者爱情片呢?

    感情戏在科幻片中常常被称为尿点,这一点所有的科幻相关从业者都心知肚明。但没办法,因为,第二条路更难。

    第二条路,就需要编剧和导演发动自己的功力,硬生生将短篇科幻小说的单薄骨架填实。

    也就是说,编剧和导演,需要从原著小说的短短一两万字出发,补全完整的世界观、科技背景、历史脉络、社会组织,以及势力冲突,等等等等。

    如果作者的哲思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如艾晓东的“信仰已死”,这种黑深残的东西是不会吸引大盘观众的),苦逼的导演和编剧就得发动脑筋,补全或者再生出新的正能量思考和社会议题,并将之贯穿电影。

    此外,还要给原著中仅仅只出现只言片语的角色,补全人物弧光;给原著中一笔带过的科技产物,补全详细的设定;甚至连一道门、一堵墙,也得绞尽脑汁勾勒。

    不夸张地说,将短篇科幻小说改编为电影,需要创作者围绕小说原设定,原创大量内容,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世界——不,比再造世界更难。因为从零开始,总可以肆意发挥;而科幻电影的编剧,必须完美地对接原著的世界观和作者的脑回路,不能脱离设定,几乎是戴着镣铐跳芭蕾。

    绍光济想拍好《天君》,当然是选第二条路的。

    难处就在于此。科幻小说,可不是人人都能写好的。如果随便摸个编剧就能对上艾晓东的脑回路,补全出和他同一水平的科幻设定,构建出与他的原著小说毫不违和的融洽世界,才真是闹了鬼!

    绍光济拍纪录片出身,对于这种瑰丽的、天马行空的文学,天生不擅长。让他填充《天君》那几万字的文本,扩成一部两三小时的电影,实在是有些为难。但艾晓东又是个疏懒的人,卖版权卖得痛快,让他亲自动笔写剧本写设定,那就是另外的价钱了。

    《天君》的剧本和设定,绍光济写了很久。始终无法达到艾晓东原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