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4章 京师天宫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4章 京师天宫志 (第2/3页)

后庄子敬才说,宴席已经准备好了,就在城边上的老宅里,还是正儿八经的河津土菜。

    林思成挂了电话,赵修能“啧”的一声:“河津土菜,怕不是砂锅菜?这个可不好弄,估计这位庄总刚知道我们来了河津,就让家里人准备了。”

    “确实追的有点勤!”王齐志点着头,“不过好歹是土著,留点交情,说不定后面就能帮上什么忙。”

    林思成不置可否。

    左右不过几件东西,顺带的事。

    几人上了车,顺着县道进了城。

    说是在城边上,其实在城中心,紧靠着九龙公园。九座山岗如九星拱月,中间围着好大的一座湖。

    进了小区往里,穿过住宅楼,最后是几幢零星的别墅。兄妹俩站在其中的一幢门口。

    叶安宁又抿抿嘴:真是经不起念叨?

    中午的时候,只是看到不远处正施工的那座九龙塔,她下意识的想起庄依,暗暗的嘀咕了一下:这次不会再碰到了吧?

    结果天都还没黑利索,真就碰到了?

    暗暗嘟囊,几人下了车。

    庄子敬不过二十七八,但处事很周到,面面俱到,有说有笑。

    庄依的爸妈这次没回来,家里就兄妹俩,庄子敬又请了两位远房的叔伯做陪。

    几句寒喧,进了客厅,将将落座,饭菜依次上桌。

    菜是两位婶娘做的,正宗的河津砂锅土菜,好不好吃还不知道,但闻着味儿都香。

    林思成不喝酒,庄子敬也没喝。想着明天还有事,王齐志和赵修能也没多喝。

    但耐不住酒量大,他俩就只喝了个五六分,庄子敬的两位叔伯就大了舌头。

    让婶娘扶着回房间休息,把几人请到客厅,庄子敬搬出了几口箱子。

    打开一口,林思成眼睛一睁:好家伙,这何止是几件?

    挺大的一口收纳箱,带连杆机关的那种,上下三层满满当当。

    仔细再看,发簪、耳环、步摇、项琏、发箍、手镯、戒指、扳指。甚至还有华胜(额头贴花)、璎珞(胸前珠饰)。

    金的银的,玉的铜的,錾花螺钿、竹角象牙……但凡常见的首饰材料,这儿几乎都有。

    林思成看了好一会,又抬起头,看了看庄子敬。

    “林老师,你见谅,知道您忙,所以我把能带的都带了过来!”

    庄子敬颇有些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我父亲早些年收罗的,之前,店里的师傅当做设计样品,做了一部分仿品卖了几年。但这两年已不太流行,就想着找个内行鉴定一下,能出的出一出……”

    就说怎么这么多。

    但别说,真有好东西。

    林思成先挑起了一对鎏金银环。

    银丝鎏金,累编而成。龙耳后贴,无角无爪,颈部之后则为鱼身。

    这种造型称之为“鱼化龙”,源自唐朝,盛于宋、包括元和明,四朝均不禁民间佩戴,专用来束发。

    宋、明时进士高中,皇帝有时也会赐这种发环,喻意“鱼跃龙门”。

    清不行,别说龙了,鎏金器都不让用。

    老化痕迹很重,些许处已磨完了金漆,露出内里的银质,但做工很不错。

    看了两眼,林思成往下一放:“工艺不错,朔州的金泥工(金汞齐),应该是明中晚期左右,大致正德到万历年间……”

    庄子敬顿然一喜:“明代?”

    “对,明代,不过是民间工艺!”

    之前请人看过,庄子敬当然知道这是民间工艺,但不知道具体是哪的工艺,年代也断的模模糊糊。

    心里一直没底,所以就没出手。

    现在知道了,明中期,朔州银铜鎏金,比照近几年的行情要价就行。

    庄子敬道了声谢,郑重其事的放到一边。

    林思成又拿出了一件手镯:

    依旧是鎏金银累丝,依旧是龙形。但比之前一件,做工更为精细,工艺更为复杂。

    其它不说,只看镂空龙身、银花丝的编法就知道,这一件比那一件难累的多。

    林思成看了好一阵,递给赵修能:“师兄你看,是不是很眼熟?”

    赵修能接到手中,眼睛一亮:“造办处金银作?”

    听到造办处金银作,庄子敬心里一跳,但随即,林思成一盆凉水就浇了下来!

    “确实是宫廷老工匠的手艺,但老化程度一般,顶多七八十年。应该是老艺人出宫后编的!”

    林思成还了回去,“民国!”

    庄子敬也不在意,继续往外拿:“林老师,你看看这把梳子!”

    “现代仿的!稷山(属运城)的螺钿工艺,不超过十年!”

    只是一眼,林思成就摇头:“庄总,我自己来吧,你放心,好的肯定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