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2章 又扎了一钎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2章 又扎了一钎子 (第2/3页)

近找到窑址,也只是金窑与元窑?”

    “确实是这样的……但有一点:河道不可能说改就改,窑址不可能说迁就迁,就像老窑头,就像北午芹,大迁一次,至少间隔五十年。

    最关键的是,北宋不过一百六十七年,金代不过一百一十九年,元代更短,才九十七年。即便最后只找到一座元末的遗址,按照大概五十年河道大改一次,窑址大迁一次的规律,迁到金末元初,也不过两次。有瓷土的矿山就这么几处,它又能迁多远?”

    孙嘉木明白了:按照林思成的说法,他能找到元代的,就能找到金代的,然后再找到宋代的。就像抱起葫芦扯起藤,一颗接着一颗,哪个都跑不了。

    乍一听,好容易,但谁信谁是傻子。

    要真这么容易,运城早八年前就找到了,轮不到林思成来找。

    要真这么轻松,当地不可能供神仙一样的敬着林思成,有求必应。

    所以,归根结底,还在于是谁找。

    林思成安排化验员取样,送进古垛南台地的考古舱紧急化验。然后又通知谈武,让县文物接手古墓。

    只是一座空墓,没必要让田杰和高章义在这儿浪费时间。

    安排好后,林思成又带着田杰和高章义上了龙门山。

    看着他一步三个台阶,徤步如飞,孙嘉木暗暗叹气。

    年轻,好学,有能力,有经验,更有魄力。

    特别是专业素养、知识储备,甚至要超过许多文物局的专家。

    最关键的是,才二十一……说句不夸张的话:多少年才能碰到这么一个人才?

    他又看了看王齐志,眼神很怪,表情更怪。

    王齐志“呵”的一声:“孙处长,你是不是在想,我走了什么样的狗屎运,才碰到了这样的学生?”

    孙嘉木没说话:没这么难听,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学术界本就注重师承关系,何况还是相对传统的考古、文博。收一个好弟子,就等于扬名立万,重振门楣。

    两人又不是没共事过,王齐志的底细,孙嘉木一清二楚。可以这么说:林思成给他当学生,至少能让王齐志少走三十年的路。

    照这么一算,他这不是走运是什么吗?

    王齐志浑不在意:“孙处长,我就问你:运气算不算实力?”

    孙嘉木无言以对:当然算,为什么不算?

    但如果比这个,谁能比得过王齐志?

    感慨间,他往山上指了指:“咱俩老胳膊老腿的,就不上去了吧?”

    “不去了,去也是添乱,还不如省点力气!”王齐志直言不讳,又搂住孙嘉木的肩膀,“回村委会,让厨师炒两菜,咱们喝两杯!”

    孙嘉木顿了一下:“就咱俩?”

    “不然呢?林思成不喝酒,他又规定:凡出野外期间,所有的队员都不能喝酒,也不能打牌。所以田杰和高章义你叫也叫不来,不就只剩咱俩了?”

    孙嘉木一脸新奇。

    说实话,规定是规定,人性是人性,荒郊野外,一群燥汉子没个休闲方式,不让喝酒,不让打牌,你让他干什么?

    难不成打架?

    包括国家队外出,领队基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有时为了缓解情绪,还会与民同乐,与队员打成一片。

    “林思成管这么严,没人抗议?”

    王齐志不以为意:“双倍的工资,双倍的补助,还有额外的奖金,跟着林思成三个月,抵原单位一年的工资,谁会抗议?”

    孙嘉木恍然大悟。

    真金白银,拿钱说话,争都争不过来,谁敢抗议?

    至于田杰和高章义,那两个对林思成唯命是从,就差拿林思成的话当圣旨了。

    “好,咱俩就咱俩!”

    回了一句,两人下了坡,让赵大开着大切等林思成,两人坐着文物局的通勤车回了村委会。

    之前两人至多算是认识,这次因缘际会,才发现挺投脾性。三杯酒下肚,越聊越是投机,不知不觉就喝到了十二点。

    一问,林思成也刚回来。

    估计累的够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