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2章 参观,考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72章 参观,考察 (第1/3页)

    老院长说了一下经过,轻描淡写。

    马副院长看着手里的资料,神情恍惚。

    消息来得太突然,突然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在此之前,马副院长已经做好了被处分,乃至免职的心理准备……

    愕然好久,他抬起头:“小林给的?但王教授和西北大学,竟然没有阻拦?”

    “为什么要阻拦?”

    老院长分外坦然,“研究主体依旧是西大,项目成果的拥有者依旧是林思成,只是让我们挂个名,他们有什么损失?”

    “论文该发就发,期刊该登就登,西大和林思成的名字一个都不会少,只是稍晚了几天而已。无非就是多了个‘文研院’的前缀,但影响力不但没少,反而更高。

    最主的要是,我们不但能帮他们能将成果应用利益最大化,更帮他们节省了一年多两年的时间。等于三方共赢,西北大学为什么不答应?”

    马青林后知后觉。

    严格说起来,BTA技术在金属缓蚀领域中,比重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而且百分之六十以上,都集中在考古研究应用领域中。

    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林思成先发表论文,西大向上申报,逐级审核,逐级评定,才能申请专利,然后完成认定与登记。

    登记完之后,还要申请制定《科研成果应用规范》,要先报到省里,省部门评审合格才能报到局里,然后组织专家验收、评审。

    等走完这些程序,西大和林思成才能向应用单位授权。从前到后,少说也要两到三年。

    但给文研院……嗯,说准确点,给文物局:报也是他,审也是他,制定标准的也是他,这能省多少力?

    当然,验证、审核、评定,以及应用规范等肯定不会少。但可以减少百分六十以上的中间环节,如果马副所长跟紧一点,完全可以把这个过程缩短到三至四个月。

    而与之相比,这些只是其次,关键在于:这是技术,而非产品,人家不需要向你买,知道配方就能自己配。

    更关键还在于,能应用到这种技术的,全是各省、市考古和文博机构。你就算知道人家在侵权,就算一家一家的去打官司,就算最后都能打赢,但时间和成本呢?

    甚至于,能不能执行到位都还是个未知数。

    但给文物局就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果你也敢侵仅,以后不想好了是不是?

    信不信转让费半点折扣都不用打,还一家交的比一家快?

    而文研院再是不要脸,也不至于恩将仇报,动歪心思去克扣这个钱,肯定会一分不少的转给西大……

    暗暗转念,马副院长“咦”的一声:“这不太像是……王教授的风格?”

    “王齐志能算这么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给他八十,他敢给你花到一百二……”

    那就是林思成?

    这小孩不错,至少比自己强:会算账!

    马副院长心知肚明:他也属于老院长所说的,给八十,敢花到一百二的主……

    “怂娃挺聪明,知道怎么做好处才最多。但对于咱们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老院长稍一顿,又点点桌子,“我年底就退休了,别指望着这人情让老汉替你还!”

    马副院长郑重点头:“老院长,我明白!”

    “明白就行!”

    老院长又叹了一口气,“你现在应该知道,他明明把全套的资料交给了我,为什么还白送似的,给了你一个‘光致钝化机制’的研究方向?”

    马副院长怔了一下,随即默然。

    能合作第一次,就能合作第二次,马副院长,咱们来日方长,细水长流……林思成就是这个意思。

    说直白点:以免文研院或马副院长不干人事,这是在提前展示肌肉。

    想到这里,马青林哭笑不得:“不是……再是没有合作基础,咱们也不至于这么下作?”

    “这叫防患于未然:咱们不这么干,不代表别人不这么干。”

    老院长幸灾乐祸,“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怂娃在山西被坑日塌了!”

    “啊?”马副院长愣了一下,“山西,河津窑?”

    “对,就他早上讲的这个:刚把窑址找完,就被一脚踢了出来……”

    这逻辑不对吧,既然都被踢了出来,他还这么卖力干什么?

    唏,好像也不对:他现在研究的,可不止一个河津窑……

    马副院长越想越不对:他都研究到了这个份上,后面的发掘和研究,怎么可能少得了他?

    本能的,心里打了个突,马副院长替山西的同行默哀了三分钟。

    “大致就这些,准备一下,开会!”

    老院长看了一下表,指了指资料,“待会要没人提的话,你提一下!”

    马副院长顿时了然:“好的院长!”

    ……

    只要是学术类的会议,基本都放在文博大厦,所以局领导在这儿都有备用的办公室。

    三个人转着茶几,在沙发里坐了一圈。孙嘉木不疾不徐的讲,刘书贤听的很专注,吴晖则在一旁摆弄茶具。

    水“咕嘟嘟”的滚开,吴晖泡了一壶,一人分了一杯。

    刘书贤接过茶杯,又感慨了一下:“这小孩有点东西!”

    何止是有点,而是不要太多?

    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率队,能不能在四个月之内,把六处窑址全找出来?

    遑论还要把十几种名瓷的工艺技术研究透,并论证关联性?

    孙嘉木怎么想,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那他的诉求点是什么?”刘局长抿了一口茶,“费这么大劲,总要图点什么吧?”

    “复原卵白玉瓷工艺,也就是北宋湖田窑影青瓷!”

    吴晖放下茶杯,走了过来,打开了那口盒子,“司长,你先先看看这个!”

    刘书贤怔了一下,孙嘉木也怔了一下:

    四只杯子,一件比一件薄,一件比一件透。

    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如玉一般。

    再和故宫与国博珍藏的影青瓷文物对比,有什么区别?

    甚至于,感觉仿烧瓷的感观要更好一点?

    吴晖指了指:“这是来京城之前,林思成烧出的第四炉,按他的说法,和展馆中的湖田窑影青瓷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仿真度顶多百分之九十……”

    “一是釉色呈色机制:影青瓷的主要呈色元素是铁,微量元素的干预性很低。但这几件中不但添加了河津窑细白瓷的铍、钛、锰,还添加了微量的钴……”

    “其次,如果以肉眼观察,釉色基本一致。但如果做光学检测,就会发现结晶相有误差……林思成称,这是釉面析出钙长石微晶的细节不同所导致。

    说简单点:缺乏原瓷具体的烧成曲线,即阶段性控温、窑炉气氛、降温过程中二次析晶速率等核心数据……”

    “这几点,都没办会通过标样分析推导,必须发掘遗址,参考窑炉构成、分析灰渣、窑汗等遗存物……”

    吴晖娓娓道来,刘书贤不住点头,双眼却紧紧的桌上的四只杯子。

    孙嘉木更是被震的愣住了一样。

    复原古瓷工艺,仿烧古代名瓷,他们不是没见过:故宫陶瓷研究所、文研院陶研所、景德镇大学、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等都算是类似的机构。

    第二档的则更多,比如各省博物院。

    仿制的成品他也见过,比如汝瓷:故宫、景德镇、汝州陶研所,以及河博都仿制过。

    但能仿这么快的,他真的没见过。哪怕如吴晖所说:并非百分之百复原,还要差一点,顶多百分之九十。

    依旧拿汝瓷举例:1987年,宝丰清凉寺(北宋汝官窑遗址)发现部分汝瓷残器,并玛瑙矿脉与原矿釉土,河博正式破解汝瓷胎釉配方。

    但直到2004年,河博才基本实现釉色稳定,使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林思成用了多久?

    四个月?

    更或是,一个月?

    “配方好说,无非就是依样画葫芦,照着化验结果推导,再寻找合适的瓷土,找不到就配……但固相反应(釉层结晶)、火控技术呢?”

    刘书贤越想,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