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1章 熬!(第一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1章 熬!(第一更!) (第1/3页)

    测试机的动静很大,即便被阻拦索强行拦下,测试机也依然拖着阻拦索往前滑动了10来米。

    最后,不甘地停了下来!

    听着那一声巨响,廖平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去,他盯着被强行拽停的试验机看了很久,才猛地回过头,向其他人喊道:

    “控制台断开电源,确认电源断开,确认安全后开始收集数据!”

    “速度要快,收集好第1次数据,开始第2次测试!”

    命令下达,控制台上的操作员按下一个又一个开关,将测试机的电源关闭,防止误触。

    下完指令,他第一时间跑到试车台前,拿着激光测距仪,测算试验机被拽停的距离。

    整个试车台的长度足足有500米,总共分为三个区域。

    前端的200米,是加速段。

    模拟测试机在这200米内,会在铰链的帮助下,将速度快速提升。

    最快,可以提升到350公里每小时。

    中间的200米,是模拟的降落区,战斗机降落,有且只有这200米可以使用。

    在模拟的计划里,阻拦索的安装,主要仿照阿美莉卡的模式,一套4条,从航母尾部开始安装。

    因为飞机,是从航母尾部降落。

    第1条阻拦索,安装在距离航母尾部50米的位置,第2条和第3条,和第1条分别间隔12米,24米。

    至于第4条,距离第3条也是12米距离,靠近舰艏,是最后一条保障。

    一般情况下,飞行员降落,主要瞄准第2和第3条使用。

    第1条会有少量动用,至于第4条,那是最后的保障。

    一旦动用,飞行员就等着写检查吧!

    试车台的后面100米,是余量区。

    如果测试用的阻拦索拉不住试验机,就得靠着后面的100米减速。

    廖平拿着激光测距仪打了十几遍,得到了一个平均数。

    13.798米。

    数据很不错。

    他把激光测距仪收起,随后就从旁边的同僚手里拿过放大镜,用肉眼开始观测阻拦索的形变。

    从头到脚看了半天,他没看到明显的形变,将放大镜塞回胸膛的口袋,他转过身,向其他人问道:

    “力学数据收集好没?收集好了,我们就开始第2次测试!”

    “两分钟!”旁边,另一个总工程师王川喊了一声。

    两分钟后,他收起手中的记录本,向廖平点点头:“可以了!”

    廖平走回到控制台前,拿起放在控制台上的对讲机,轻轻敲了一下,开始下发第2次测试的指令:

    “测试机重量加到31吨,测试速度加到260公里每小时!”

    “现在开始调整!”

    模拟的测试机,是一个类似梭子的车厢结构,随着廖平的声音落下,旁边的几个工作人员控制着行车,将10个100公斤的铸铁平衡块吊起。

    随后均匀地装填到梭子的车厢里。

    吊装完毕,又检查了一遍,确认铸铁平衡块已经安装到位,这几人才将行车挪开,将工作状态的红灯切成绿灯。

    他们这边准备完毕,廖平拿起对讲机:“人员撤离,准备开始第2次测试!”

    伴随着声音,测试机再次被固定住,随着测试台上的电机轰鸣声响起,卡住测试机的卡扣突然松开。

    测试机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径直撞向前方。

    加速段通过!

    50米间隔通过!

    下一秒,横在前方的阻拦索弹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个横冲直撞的怪物拦下。

    从廖平的角度看过去,这一次拦截下来的距离,和上一次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总工,不能用肉眼看,要用设备来测量。

    对讲机被他放下,换成了激光测距仪。

    他跑到测试台前,拿着激光测距仪一顿打,又得到了一个数据。

    13.895米

    将这些数据记录好,他就开始和上一次的数据进行对比。

    在重量加了一吨,速度加了10公里的前提下,第2次数据和第1次数据相比,相对于飞机的块头,阻拦距离没有很明显的提升。

    这不科学!

    阻拦索的工作本质,是改变目标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施加足够的力。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质量越大,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