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长腿御姐 (第2/3页)
了笑,说道:“或许有苍天示警的意思,但不可能全部都是示警。”
“而且苍天就算是要示警,出个日食之类的星象变动就可以了。”
“没道理降下如此多的大灾大难荼毒百姓,你说是不是。”
朱棣挠了挠头:“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看着他萌萌的样子,马钰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头,才继续说道:
“而且因为气候陡然变冷,汉武帝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那就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更替。”
“之前气温高,北方多种植稻谷和粟,这两种作物可以交替种植。”
“气温变低后,北方不适合种植水稻了。”
“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废除施行了数百年的稻粟同种规矩。”
“改为种植冬小麦和夏季豆,也就是麦豆同种。”
“其实,在此之前也是种小麦的,但多是春小麦。”
“可是气候变冷之后,温度不够了,小麦需要更长的生长周期。”
“于是就把小麦的种植期提前到了秋后。”
“麦苗耐寒冬季不会被冻死,来年开春直接就能生长,里外里节省了很长时间。”
朱标惊讶的道:“原来冬小麦是汉武帝时期推广的。“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问道:“之前有人和咱说过,史书上记载,西汉前期亩产能有三四石。”
“可是到了东汉时期,就只剩下一两石了。”
“即便是现在,北方的粮食亩产能有两石也已经是高产了。”
“莫非就是与此有关?”
因为此事,古代很多人进行过各种研究。
有认为是度量衡的问题,也有认为是记录出错等等。
听完这番分析,他觉得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马钰有些惊讶,古人已经留意到这个问题了吗?
“是的,史料并没有出错,产量变化是农作物变更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定的度量衡差异,算是综合结果。”
朱元璋点点头,接着问道: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进入寒冷期了吗?”
马钰摇摇头说道:“不,气温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好像春天会有倒春寒一样。”
“气温变化的大体趋势不变,但在具体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波动。”
“汉武帝时期的气温变化就是如此。”
“当时气温是直接从温暖期降低到了寒冷期。”
“到了汉武帝末期,气温有了一个小回升。”
“昭宣时期气温相对比较温暖。”
“但是这个小回升也只维持了几十年。”
“从汉成帝时期开始,气温就开始一路向下。”
“到了东汉汉安帝时期,气温差不多就降至谷底了。”
马皇后恍然大悟道:“所以和熹皇后垂帘听政时期,遭受的那十年天灾并不是苍天示警。“
马钰点点头,说道:“是的,其实刘家应该感谢和熹皇后。”
“就凭他刘家后来那些皇帝的能力,面对这十年天灾,基本就是亡国的局面。”
“也就和熹皇后能力强,殚精竭虑强撑了过来,给东汉续命百年。”
和熹皇后邓绥,之前马钰对她印象并不深,只知道她后宫干政什么的。
后来还是在网上听别人说,她是容貌绝美的大长腿御姐,关键能力还超强。
于是他就特意上网搜了关于她的信息。
当然,他对什么绝美啊大长腿啊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
纯粹是对其能力的好奇。
仔细了解过后才知道,邓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别的不说,就小冰河期带来了十年天灾,但凡能力差一点都不一定能熬的过来。
半年波及数十州郡的洪涝,半年波及数十州郡的大旱,然后又是全国性的蝗灾。
就这样来来回回持续了十年。
当时的羌人、匈奴、乌桓、鲜卑等部落,也发现东汉陷入了内忧之中,趁机发动袭击。
这种局面,就问一下有几个人能撑得住。
最起码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没有一个能撑得住的。
但邓绥硬撑过来了。
漂亮、大长腿、能力超强、御姐……谁会不喜欢呢。
朱元璋其实很不喜欢马钰吹捧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可一想到温寒变,他就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如果大明真的面临汉安帝时期的十年天灾,他巴不得出十个邓绥力挽狂澜。
闲聊了几句邓绥的功劳,和东汉中晚期面临的各种天灾,马钰才接着往下讲温寒变的事情:
“这一轮寒冷期,大概持续到了北周初期。”
“此后气温开始升高,到了唐朝初期,进入了温暖期巅峰。”
“当时的气温高到什么程度呢,吐蕃高原上的千年冻土都融化了。”
“雪山融水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
“于是高原上的人口开始快速增加,吐蕃能变成和大唐掰腕子的国家,多得益于此。”
“到了唐朝末期,温暖期过去,下一个寒冷期到来。”
“吐蕃在这一轮寒冷期被彻底击溃,至今都再未诞生强大的国家。”
“北宋初年,气温有一个短暂的小回升,但之后就是一路下滑。”
“南宋初期,杭州西湖都结冰了,甚至出现了岭南荔枝被冻死的记录。”
众人都很是震惊,西湖也能结冰?
岭南那地方可是有名的湿热地带,竟然也能冻死树木。
这气温得降低到了何种程度啊。
朱元璋和朱标想的更多,宋朝顶着寒冷期的压力,竟然也能养活那么多人口。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啊。
马钰接着说道:“到了南宋中晚期,持续了将近四百年的寒冰期结束。”
“此后一直到元朝,温度回升到了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