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6章 无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6章 无题 (第1/3页)

    类似的话马皇后已经说过好几次,所以朱元璋并不觉得意外。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开始认真思考她的话。

    刘伯温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大是因为他确实献上了很多有用的计策。

    尤其是鄱阳湖之战,这一决定着天下归属的大战,多赖其谋划。

    说小,是因为他只有这方面的成绩能拿得出手。

    谋士说穿了就是幕僚,平日里给主公提供一些建议,主公有什么疑问了他们帮忙解答一下。

    真正拿主意的不是他们,执行的也不是他们。

    但一条计策从理论到落实,中间隔着天和地。

    打个比方,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绝地翻盘,奠定了灭秦的基础。

    然而这个计策除了项羽,换个人大概率是干不成的。

    就算来个穿越者,告诉项羽可以破釜沉舟,他的功劳也没办法和项羽比。

    谋士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他们只提供理论计策,真正的功劳其实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的。

    但相应的,谋士承担的风险也小。

    就算计策有问题,那也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承担,很少会牵连到他们。

    所以谋士看起来功劳很大,实则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是顶尖谋士,比如张良这样的,另当别论。

    前世有句话叫,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张良的作用还在参谋长之上。

    然而刘伯温并不是大明的参谋长。

    大明能立国,中间有无数人献计献策。

    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比较知名的几个。

    比如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总方针的朱升。

    这个前世初高中史书上就有。

    比如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的四梅先生叶兑。

    很多人对叶兑不熟悉,其实这也是个能人。

    他所献的策略里,一纲是:以应天为根基,坚决不能向元朝投降。

    “三目”则是行动的步骤:

    1、先取张士诚,消除东边的威胁;

    2、再取浙东方国珍,巩固东南沿海;

    3、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

    他甚至还写出了大致的克敌战术。

    比如打张士诚要先夺取平江,打苏州城不能强攻,最好采用围困之法。

    一开始朱元璋不信邪,派人强攻苏州城,结果损失惨重还没打下来。

    最后还是靠着围困之法,将苏州城内的粮食耗光才拿下的。

    回顾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步骤,整体上和叶兑的策略大致相仿。

    说一声诸葛在世,是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叶兑的策略里唯独没有任何关于陈友谅的信息。

    这一点看似很奇怪,但从他的总体思想,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认为“华运中兴,胡运既终”。

    从这个思想不难看出,他是个标准的‘华子’,对蒙元没有任何好感。

    他所献的计策之所以没有陈友谅的信息,大概率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啥?你说张士诚和方国珍不是汉人吗?

    问题是,张士诚早早就归顺了元朝,当了大元太尉,后来自封大元吴王。

    他不只是嘴上投降,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元朝。

    为元大都输送了将近十年的粮草。

    还和元朝勾结消灭了韩宋政权,杀害了刘福通等红巾军元老。

    方国珍也同样归顺了元朝,给元朝运输粮草。

    在叶兑的心目中,他们全都是汉奸,灭了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但陈友谅不同,他也是抗元急先锋,比朱元璋更具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所以合理推测,他不写如何打陈友谅,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你们两个各凭本事,谁打赢了谁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样的策略,他给陈友谅也上了一份。

    给陈友谅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没有关于朱元璋的信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具体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直到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才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叶兑的策略里,没有关于陈友谅的信息,这个空白被刘伯温给补上了。

    靠着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打赢了这关键一战。

    这三个人的计策联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从争霸到坐天下的全过程。

    朱升的计策为他争取了发育时间,并夯实了根基。

    刘伯温的计策,帮他击败了最大的对手。

    叶兑的计策,为他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步骤。

    如果这些计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大明的张良,封个国公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个功劳分摊在三个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封侯了。

    先说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针,之后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官吏罢了。

    且因为年迈,在大明建立后就辞官还乡了。

    四梅先生叶兑,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他都没有出仕,只是隔空给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刘伯温,一直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发光发热。

    除了鄱阳湖之战,他还多次献计献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体系建设,他也有参与。

    零零碎碎的功劳加起来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劳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封个侯爵也配得上。

    关键就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

    以前朱元璋怀疑他的忠诚,自然不想给他封侯。

    原本的历史上,就封了个诚意伯。

    这个封号也特别有意思,怀疑你的忠诚,然后给你个‘诚意’当封号。

    但现在不一样了,寒冷期就是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大明必须要变革,给子孙留下更厚的家底。

    而且通过马钰,他也了解了刘伯温的想法。

    虽然还是会怀疑刘伯温的忠诚,但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魔怔了。

    关键是,现在的大明确实需要更多刘伯温这样的人站出来。

    那么再给他封伯爵,确实有点不够了。

    想收买人心,就得舍得下本钱。

    这其实也是马皇后的意思:“大明远没有到马放南山之时,还需将士们效力,封赏自不能吝啬。”

    “否则将士们心寒,谁还肯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就顺水推舟改变了主意:

    “也好,咱听你的,就给他封个侯爵吧。”

    说着将诚意伯改成了诚意侯。

    这也意味着,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四侯三伯,变成了六公二十五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