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9章 为何秦要统一度量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9章 为何秦要统一度量衡 (第2/3页)

惑:“流水线生产法,这是什么东西?”

    马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

    “之前我们说过,西周制定了礼法制度。”

    “从此列国都采用周礼,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可是为什么他们没有统一度量衡?”

    “为什么秦朝人会如此重视度量衡?还特意立法统一?”

    朱标思索片刻,回道:“西周时期,列国之间的交流比较少。”

    “度量衡的差异影响就很小,所以他们并不重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交流愈加频繁。”

    “度量衡的差异所带来的不便,就凸显了出来。”

    “所以秦朝建立后,特意立法统一度量衡。”

    马钰赞道:“举一反三,表哥是真的把书读懂了。”

    见自己猜对了,朱标也不禁很是开心,嘴上谦虚道:

    “多亏了表弟的课啊。”

    马钰没有接这个话茬,而是继续刚才的话题:

    “秦朝人重视度量衡,除了刚才你说的那个原因,还有一个被历史掩埋的原因。”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流水线生产法?”

    马钰颔首道:“对,就是流水线生产法。”

    朱标更加好奇:“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竟然能影响到秦朝的政策?”

    马钰这才揭晓答案:“所谓流水线生产法,就是将一样物品拆分成不同的部件。”

    “每个人负责一个部件的制作,最后组装在一起。”

    朱标一脸茫然,什么意思?

    马钰顿了一下,进一步解释道:

    “我们以生产刀举例。”

    “现在制作一把刀,只需要一名工匠。”

    “从刀身到刀柄再到刀鞘,全部都是他一个人完成。”

    “这就意味着,他要懂木工,还要懂一定的皮革加工技巧。”

    “但是流水线生产法不一样,它将刀分拆成好几个部件。”

    “刀柄、刀身、刀鞘等。”

    “然后找好几个工匠过来,每一个工匠只负责制作一个部件。”

    “制作刀柄的,只制作刀柄;制作刀身的,只用制作刀身。”

    “最后把这些零部件集中在一起,再由一个专门的人组装起来,成为一把完整的刀。”

    朱标皱眉道:“本来一个人的活,现在好几个人做,那不是浪费人力吗。”

    马钰笑了:“你看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

    朱标点头,这篇文章他确实看过。

    “那应该还记得‘惟手熟尔’是什么意思吧?”

    “一个人只负责制作一个零部件,他就会越来越熟练,效率会越来越高。”

    “假如一个人制作一把刀需要三天。”

    “那么流水线生产法,三个人三天就能制作七八把乃至更多。”

    朱标犹如醍醐灌顶,说道:“原来如此,好一个流水线生产法,难怪秦国能灭掉六国。”

    马钰说道:“是的,秦国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进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但是,流水线生产法能够成功,就必须要标准化。”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

    “生产出来的刀身宽窄薄厚不一,刀鞘也是大小不一,最后是没有办法组装到一起的。”

    “所以秦国人最重视度量衡的统一。”

    朱标被绕的有点头晕,思考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

    “是了,因为他们掌握了流水线生产法,所以意识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因此秦国人更加明白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

    “原来如此,若不是表弟你说,我还真不知道这些。”

    马钰接着说道:“标准化的好处不止于此。”

    “就以我的轮椅举例,有任何地方损坏,都必须找专业的工匠,量身制作零部件更换。”

    “非常的麻烦,成本也很高。”

    “如果全国统一标准,哪个地方损坏了,直接去店铺购买对应的型号的零部件,替换掉就可以了。”

    “哪怕我从应天跑到岭南,都能买到对应的零部件。”

    “不但方便,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轮椅只是小物件,找工匠维修也方便,麻烦一点倒也还没有什么。”

    “蒸汽火车你应该还记得吧?”

    朱标点点头,他可是太清楚了,即便现在他也非常的震撼。

    他爹还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挑选了能工巧匠研究大型蒸汽机。

    只是到现在依然没有什么收获,反倒是出了几次事故,伤了不少人。

    马钰继续说道:“实用性的蒸汽机非常庞大,一辆就要几万乃至几十万斤。”

    “如果零部件损坏,难道还要找工匠,现场量身打造一个出来吗?”

    “真要这么做,那将是一场灾难。”

    “如果采用了标准化,每一个零件都有固定的规格。”

    “那么就可以提前制作很多零部件备用,损坏了直接替换掉就可以了。”

    朱标眼睛一亮,说道:“就和更换车轴一样,是吧?”

    马钰点头道:“对,就和更换车轴一样。”

    “秦朝的流水线生产法虽然失传了,但他们留下的很多规矩,还在被大家使用。”

    “比如车轴,你可以去调查一下,现在的车轴规格只有固定的那几种。”

    “只要车的型号一样,车轴都可以通用,这就是标准化带来的便利。”

    朱标长叹一声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没想到一个度量衡关系竟如此重大。”

    “大明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统一度量。”

    “虽然初期会带来一些不便,但这都是变革的阵痛,撑过去就是惠及万民。”

    马钰鼓励道:“大明的礼法制度还没确立,修改度量衡的反对声会小很多。”

    “且天下才刚刚一统,百姓还未真正安定下来,修改度量衡对他们的影响也会小很多。”

    “错过这个时间再想改,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了。”

    朱标点头说道:“好,回去我就和我爹说一下此事,尽快将新的度量衡确定。”

    马钰说道:“别急,你想好怎么改了吗?”

    朱标疑惑的道:“不是有现成的吗?重新确立一下标准不就可以了吗?”

    马钰不禁摇头道:“刚才我不是说过吗,现在的标准是有问题的啊。”

    “一斤十六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