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成行 (第2/3页)
治理,也算是非常有用,刘彻满意的吩咐他继续多多整理这些地方志异,各地风俗,留备下来。
而司马迁这也算是和殷灵毓搭上了线儿,当然不舍得丢下,又因此叫世家贵族背后好一顿排挤,司马迁一时激愤,在得知卫青给霍光找教书先生时,自告奋勇,将霍光领了回去。
谁知道一教却发现霍光虽然人不算大,但思路清晰,人也稳重,细致耐心,学的又快,没几天就可以开始给司马迁的整理工作打下手,司马迁也正视起了这个弟子来。
霍去病不怎么在意这种关系,卫青却特地与刘彻禀报过一次,而刘彻对此乐见其成。
元狩三年秋。
未央宫里也多了几套玻璃器皿,还多了一盏酒精灯,是刘彻和刘据共用的东西,俩人但凡闲下来,总要琢磨琢磨烧点什么东西,兑点什么反应看,倒是一日比一日更亲热。
殷灵毓着重给二人强调过几遍实验室守则后才放手。
没办法,刘据年纪小,刘彻胆子大,不给他们划下规矩来,殷灵毓都怕他俩双双把自己炸了。
种的第一茬儿棉花也已经成熟了,因为当时分了一部分种在宫中,做了掐不掐尖的对比,由卫子夫负责。
现如今,卫子夫对着收获的棉花正在沉思。
卫子夫毕竟出身民间,知晓些生活困苦,因此还在想着,若是要一点点搓成棉线,是否太费力了一些。
刘据下学回来,跟刘彻大手牵小手,嘀咕着昨天煮盐水,再按晒盐的步骤提纯的实验有多成功,就见卫子夫在灯下对着满满一篮的棉花,蹙眉带着轻愁,叹息一声。
刘彻和刘据一前一后进了殿门,刘据小跑两步凑到母亲跟前:“母后为何叹气?这棉花不是长得很好么?”
刘彻这才想起还做了对比的实验,一屁股坐在卫子夫身边询问起来。
“陛下,殷大夫的话是对的,在要生棉桃之前掐了尖芽儿的,收获的棉花更多。”
“那你何故烦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