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章 启程前的拥抱与海拔课堂(月票加更2/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5章 启程前的拥抱与海拔课堂(月票加更2/3) (第3/3页)



    “嗯。”

    助理立刻拖起两人的行李箱。

    姜在勋背上沉重的登山包跟在黄政民身后混在商务舱的队伍里,鱼贯走进机舱。

    巨大的波音777滑行、加速、爬升。

    最终冲进云层之上。

    平稳飞行。

    舷窗外是无边无际的灰蓝色云海。

    引擎低沉的嗡鸣成了催眠的背景音。

    ……

    飞机经停香江机场一个多小时。

    重新升空。

    机舱屏幕上显示着剩余飞行时间和前方地图。

    最终。

    客机在轻微的颠簸中降落在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国际机场。

    航站楼显得老旧。

    色彩浓烈的壁画和穿着传统纱丽的妇女构成强烈的异域冲击。

    走出机舱通道。

    气温明显回暖。

    接机的人早已等候多时。

    是黄政民熟识的当地登山协会安排的向导和翻译。

    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朴实的中年男人和一个戴着眼镜、看着有些文气的年轻人。

    “欢迎,黄先生!”

    向导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热情招呼。

    前往市区的路上。

    车窗开着。

    加德满都的风卷着尘土的味道吹进来。

    空气里混杂着柴油尾气、街头小吃的油炸气息,还有远处焚烧某种植物的烟气。

    路边色彩艳丽的建筑、衣衫褴褛的儿童、形态各异的神庙、在街道中间懒洋洋踱步的牛……

    构成一幅混乱又充满生命力的图景。

    姜在勋看着窗外陌生的景象。

    鼻翼抽动了一下——

    似乎适应得还行?

    接下来的三天。

    他们住在泰米尔区一间专为登山者提供便利的客栈。

    日程安排得很满。

    时差和近1500米的海拔双重作用下,姜在勋在第一个晚上几乎没怎么睡。

    翻来覆去,头有些隐隐的胀痛,呼吸也感觉比平时费力些。

    白天。

    黄政民带着他去拜会当地的登山协会前辈。

    坐在光线昏暗、充满酥油茶和烟叶味道的小茶馆里,听那些曾亲身经历过 2004年灾难或无数次挑战珠峰的登山者,用平静而沉重的语气讲述风雪的暴虐、缺氧的绝望、以及人在极限压力下的抉择。

    扎西则带着他们穿梭在加德满都狭窄、嘈杂、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

    辨认本地户外用品店里的专业装备。

    教他们最简单的尼泊尔语问候。

    适应这里稀薄但尚可承受的空气。

    倒时差的第三晚,头痛终于缓和。

    姜在勋在狭窄但干净的客栈小露台给李圣经和林允儿分别发去信息——

    内容大同小异。

    加德满都的街道。

    色彩斑斓的寺庙。

    和向导扎西的合影。

    报告时差基本调整完毕,明天正式启程进山。

    信号断断续续。

    林允儿的回复很快。

    文字里是标志性的温柔与关切:

    【空气稀薄,好好感受,但也别太勉强自己。】

    后面还配了一个抱着星星的小熊表情。

    李圣经的回复一如既往地实用且带着点“嫌弃”:

    【头疼还乱跑?多喝水,别傻乎乎地买路边的水喝。】

    姜在勋看着两条风格迥异的消息,手指在冰凉的屏幕边缘摩挲了一下,最终只是各自回复了一个简单的【好】。

    次日。

    从加德满都到珠峰南坡大本营所在的卢卡拉,需要搭乘那种能坐十几个人的小型螺旋桨飞机。

    飞机在狭窄的山谷间颠簸穿行。

    舷窗外是触手可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陡峭山壁。

    机舱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连黄政民都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

    抵达卢卡拉。

    海拔2840米。

    空气明显清冷稀薄起来。

    稍一活动,心跳就开始加速。

    从这里开始。

    徒步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背着行囊。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跋涉。

    空气越来越稀薄。

    风也越来越硬。

    起初是沿着河谷。

    能看到奔腾的冰川融水。

    后来是陡峭的之字形山路。

    脚下是松动的碎石。

    每一步都开始变得沉重。

    海拔3500米。

    姜在勋感受到了高原的恶意。

    第一天进山时那种新奇感被取代。

    太阳穴像是被什么东西紧紧箍住。

    一跳一跳地胀痛。

    呼吸变得费力。

    姜在勋开始真切体会到黄政民口中“拉风箱一样喘气”的感觉。

    背着最基本徒步包的重量仿佛在成倍增加。

    每一次迈步都需要更深的呼吸来驱动。

    血氧饱和度仪显示的数值不断走低。

    心跳却咚咚地加速。

    如同重锤敲击着胸腔。

    “慢点。”

    黄政民的状态也好不到哪去。

    他停下脚步示意休息一下。

    “感觉怎么样?”

    “头疼……喘不上气……”

    姜在勋扶着膝盖大口喘着粗气。

    他只感觉肺都要炸开了。

    眼前的景色都开始有些发花。

    黄政从背包侧袋掏出一小罐便携氧气递给他。

    姜在勋接过来,学着旁边一个欧美登山客的样子。

    将面罩扣在口鼻上用力吸了几口。

    冰冷的、带着塑料味的氧气涌入肺部。

    那令人窒息的憋闷感稍稍缓解。

    但太阳穴的钝痛依旧顽固。

    ……

    在珠峰大本营的四天。

    是姜在勋人生中最漫长的四天。

    也是他精神上受到冲击最强烈的四天。

    白天。

    向导带着他们在营地附近活动。

    熟悉环境。

    近距离观察那些即将出发或刚刚下撤的登山者。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

    眼神里混杂着疲惫、亢奋、以及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帐篷外。

    有人在高反中痛苦呻吟。

    有人在为出发前的最后准备而忙碌。

    无线电里传来模糊的通话声。

    夹杂着不同国家的语言。

    夜晚。

    温度骤降到零下二十几度。

    即使裹在厚厚的羽绒睡袋里。

    寒气依旧能穿透进来。

    冻得人牙齿打颤。

    难以入睡。

    帐篷外是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风永无止境地刮过冰原。

    发出令人心悸的呜咽。

    在这种极端的寂静和寒冷中。

    人的感官似乎被无限放大。

    时间的流逝也变得异常缓慢。

    姜在勋躺在睡袋里。

    睁大眼睛看着帐篷顶。

    脑海中反复回放着朴武宅生前的影像、日记里的只言片语、以及向导讲述的那些关于山难和救援的片段。

    (恐惧……)

    (责任……)

    (对家人的愧疚……)

    (对山峰纯粹的向往……)

    (还有……那种在极限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也最珍贵的羁绊……)

    这些复杂而沉重的情绪。

    以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

    此刻。

    在这片冰冷、寂静、连呼吸都奢侈的土地上。

    它们仿佛有了重量。

    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

    数日后。

    身心俱疲但某种程度“淬炼”过的两人终于踏上归程。

    车子在颠簸的碎石路上行驶良久。

    重新回到加德满都稍显“繁华”的泰米尔区。

    找到一家能顺畅上网的咖啡馆坐下点单时,久违的手机信号如潮水般涌进,各种社交软件的推送提示瞬间霸屏。

    姜在勋揉了揉依旧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解锁屏幕。

    手指无意识地滑动着,略过一堆无关紧要的新闻和应用通知。

    很快。

    他的目光被几条韩国某主流媒体的头条推送短暂地黏住了。

    一条标题异常醒目地挂在推送列表顶端:

    【少女时代 Jessica郑秀妍确认退团!】

    (郑秀妍?)

    (秀晶的姐姐?)

    姜在勋疲惫的大脑甚至花了两秒才将这名字与脑海中的人对上号。

    指尖停顿在冰冷的触摸屏上。

    新闻标题下方的预览文字飞快地滚动着:

    “因个人事业规划与团队活动产生严重冲突……”

    “公司发表声明……”

    “少女时代组合将以八人体制活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