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4章 导演,打钱!——首映庆功宴与画饼实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34章 导演,打钱!——首映庆功宴与画饼实录 (第3/3页)

里的说辞简单却直击人心:

    “武宅没回来。”

    “我得上去带他回家。”

    “我需要你们。”

    至此。

    一群早已告别巅峰、被岁月刻下痕迹的“老弱病残”,为了一个承诺、一份兄弟情谊,毅然放弃了手头的生计、搁置了家庭的温暖、甚至赌上了自己可能不再健全的身体和所剩无几的职业生涯。

    他们的目标纯粹而悲壮:

    完成对逝去兄弟的承诺,带他回家,让他得以安息。

    过程之艰难,远超想象。

    年龄、体能、伤病、恶劣到极致的天气、以及珠峰“死亡地带”本身的无情规则,都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巨大障碍。

    每一步攀登都像是在与死神掰手腕,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肺部的灼痛和体能的极限警告。

    结果……亦不尽人意,却更显真实与残酷。

    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处冰壁下找到了已被风雪部分掩埋的朴武宅的遗体时,还来不及悲痛,一个更加冰冷无情的现实难题便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

    朴武宅的遗体位于海拔 8700米的“死亡地带”。

    在这一高度,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 30%,人体机能会迅速衰竭,判断力下降,每一次移动都耗费着巨大的生命能量。

    即使是天生适应高海拔、被誉为“雪山之虎”的夏尔巴向导,在这样的高度,通常也只能背负 25公斤以下的装备。

    而要搬运一具冻僵的、连同附着冰雪可能重达 100公斤的成年男性遗体下山,至少需要 12名登山者协作,且进程将缓慢到每小时只能艰难移动数十米。

    这种超高强度的作业,会将整个团队彻底拖入缺氧、极度疲劳、冻伤的高危境地,甚至可能直接导致更多人滑坠、患上严重的高原病乃至死亡。

    作为队长。

    严弘吉必须做出最痛苦的抉择。

    一边是对兄弟遗孀的承诺;

    另一边,是对眼前这些信任他、跟随他再次冒险的老兄弟们生命的责任。

    若坚持搬运尸体。

    很可能陷入“为救一个已逝之人,而牺牲多个鲜活生命”的残酷道德困境。

    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

    严弘吉在朴武宅的遗体旁凝视了良久。

    风雪刮过他布满沧桑的脸颊,眼神里翻涌着无尽的痛苦、挣扎与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无力感。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违背誓言却无比艰难的决定——放弃搬运。

    他们选择在附近找到一处相对安稳的冰裂缝,将朴武宅的遗体小心地安置进去,举行了一个简单却无比庄重的雪山葬礼,并用石块垒起了一个小小的碑冢,让他永远安眠于他最热爱也最终接纳了他的雪山之巅。

    至此。

    影片在一片苍茫、悲壮而又带着一丝释然的静默中走向结局。

    影片最后一帧——

    定格在8700米高度的冰崖上。

    那座朴武宅的冰墓在呼啸的罡风和无垠的雪白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永恒。

    字幕缓缓浮现:

    “献给所有攀登者。”

    ——影片结束。

    放映厅内灯光亮起。

    啪啪……啪啪啪……

    如同星星之火。

    掌声从稀落几个角落开始。

    然后瞬间燎原。

    哗——!!!!

    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足足一分钟以上!

    一部电影是否优秀,往往不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导演讲故事的水平与格局。

    《喜马拉雅》的核心立意。

    无疑是赞颂人类在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时,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挑战精神、那份超越自我极限的探索勇气、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所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与兄弟情义。

    虽然整体叙事称不上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神作级剧本。

    但胜在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叙事节奏稳健且富有张力,制作水平堪称一流,视觉冲击力极强。

    尽管影片后半段的煽情部分稍显刻意,但总体来说,仍是一部情感真挚、制作精良、具有较强思想深度和视觉震撼力的优秀作品。

    从电影结束时,现场观众自发响起、并持续了长达一分钟之久的热烈掌声来看——

    这部电影所传递的情感与价值,成功地抵达了人心,赢得了认可。

    无疑是一次商业与艺术上都具有相当完成度的成功尝试。

    ……

    电影散场后的记者问答环节堪称宾主尽欢。

    面对媒体抛来的各种赞誉和专业性问题,姜在勋展现了大热演员应有的谦逊与得体,回答既不失锋芒,又不忘强调团队合作和导演的功绩。

    闪光灯在他身上聚焦的时间比老师黄政民还长。

    好不容易流程走完。

    首映礼终于落下帷幕,紧接着便是参加庆功宴。

    没错!

    首映礼刚结束,甚至连午夜场第一批观众的实际口碑都还没发酵——

    制作方和发行方财大气粗地包下了 CGV影院附近一家高档韩餐馆的整个包场区域。

    这感觉……

    就像是高考刚出考场,连分数还没下来,家里就已经摆好了“985/211庆祝升学宴”的酒席横幅一样,充满了先拔头筹的信心。

    姜在勋自然去了。

    他此行的一个重要(且不能明说)的目的,就是得想办法暗示李石勋导演给自己发个“红包”。

    想想就心酸——

    当初接拍这部戏的时候,他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透明,片酬才拿了五千万韩元,简直就是白菜价!

    可现在呢?

    他姜在勋是什么人气?

    什么热度?

    什么商业价值?

    《喜马拉雅》前期能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他这张脸和自带的流量功不可没吧?

    怎么说也算是给电影“借了光”。

    于情于理,导演不得表示表示,补偿个一两亿的“心意红包”?

    姜在勋甚至在心里都暗暗盘算好了这笔钱的大致去处——给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呃,事业……一点及时雨?

    然而——

    李石勋导演现在就是个过河的泥菩萨!

    别看首映礼风光无限,预售火爆,口碑惊人。

    但电影才刚刚上映,真正的票房大部队还在后面。

    前期高昂的宣传费、后期追加的CG特效费、还有那要命的雪崩实景拍摄的开销,怕是已经把制作经费挤榨到了极限。

    李石勋手里攥着的那点可怜的“余钱”(如果有的话),必须全部用在接下来更猛烈的宣发上。

    网络推广、地面宣传、口碑维护、甚至后续可能安排的路演……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一部电影的票房走势,前一两周的口碑发酵和持续营销至关重要。

    只有等到电影真正下画,漫长的结算周期结束,票房分成(扣除院线、发行方等大头)最终落到制作公司(通常是导演或制片人占股的公司)手里,并且能真正拿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之后……

    李石勋导演才有可能从纯利润里拿出一点“零头”给他补个“大礼”。

    但那至少是半年以后的事情了!

    黄花菜都凉了!

    姜在勋也不好暗示得更明显了。

    他总不能冲上去揪着导演的领子喊:“我穷疯了!李导!先预支点救命钱!”吧?

    那也太掉价了!

    再说,李石勋确实承诺了等分账下来给大红包,虽然“将来”这词听着就很飘渺……但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继续纠缠就显得他不懂事,甚至有点像趁火打“要挟”了。

    因此。

    整顿庆功宴吃得……

    肉是香的,酒是顺喉的,气氛是火热的,导演的饼是画得又大又圆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