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灯光下 (第1/3页)
当那架飞往意大利的航班信息清晰地显示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屏上时,柳如烟感觉他们这场充满了意外、祝福与深刻思考的“狮城番外篇”,终于要落下帷幕了。那枚象征着融合与坚韧的金兰花胸针,被她珍重地别在胸前,在机场明亮的灯光下,闪耀着温润而又坚定的光芒。
周然和他的新婚妻子,坚持要送他们到安检口。四个人依依不舍地拥抱告别,约定好下一次的重逢。
“陆沉,如烟,”周然的眼中,充满了真挚的感激,“谢谢你们,为了我们的婚礼,特意从地球的另一端飞来。这份情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说的什么话,”陆沉笑着捶了一下他的肩膀,“我们是兄弟。再说,新加坡也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这座城市,简直就是一个‘未来样本’,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就在他们准备挥手告别,走进安检通道时,周然的妻子,一位名叫慧玲的、温柔而又知性的新加坡女孩,忽然开口了。
“陆沉哥,如烟姐,”她略带一丝犹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真诚的期盼,“我知道你们是真正的旅行家,看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风景背后的人和故事。你们看到了新加坡的A面——那些光鲜亮丽的奇迹,也看到了B面——那些多元文化的交融。但是,我总觉得,你们还没有触摸到这座城市真正的‘心脏’——那些被称为‘HDB’的组屋,以及生活在里面的、最普通的、我们的邻居们的故事。”
她指了指机场外那片灯火辉煌的土地,继续说道:“你们住的金沙酒店,代表了新加坡的高度;滨海湾花园,代表了它的想象力;而那些遍布全岛的、五颜六色的组屋,才是这座城市的‘底座’。超过80%的新加坡人,都生活在里面。那里,有我们独特的邻里文化,有楼下咖啡店(KOpitiam)里的‘国会’,有巴刹(PaSar,即菜市场)里的人间烟火,也有政府为了促进种族和谐,而精心设计的‘种族融合政策’。那里,才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最能解释‘新加坡奇迹’为何能发生的地方。”
她看着陆沉和柳如烟,眼中闪烁着一种对自己家园的深爱与自豪:“我知道这很冒昧,但如果你们不赶时间的话,能不能多留几天?我和周然,想带你们去我们长大的地方看一看,去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小贩中心,去认识一下我们的邻居。我们想让你们看看,这座‘未来之城’,是如何安放它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平凡而又温暖的日常。”
慧玲的这番话,像一股温暖而又强大的电流,瞬间击中了陆沉和柳如烟的内心。
他们瞬间明白了。他们之前所见的,无论是滨海湾的璀璨,还是三大种族文化区的缤纷,都依然是一种经过“规划”和“展示”的景象。而他们,还没有真正走进过一个普通新加坡人的家,还没有真正坐下来,听一听那些构成了这座城市百分之八十肌理的普通人的心声。
陆沉看了一眼柳如烟,从她那亮晶晶的眼眸里,他看到了与自己完全相同的答案。
他转过头,对着慧玲和周然,露出了一个充满歉意而又无比真诚的笑容:“慧玲,谢谢你。谢谢你向我们发出了这份最宝贵的邀请。我想,我们的新加坡之旅,还不能结束。我们愿意,非常愿意,留下来,去看看你们口中,这座城市真正的‘心脏’。”
于是,在所有粉丝都以为他们已经飞向浪漫的亚平宁半岛时,一条再次颠覆所有人行程预期的、充满了人情味与社会学探讨意味的动态,在他们的社交平台发布,引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的讨论。
标题充满了对这次特殊旅程的定义——“新加坡终极内核:走进组屋的心脏!‘往后余生’隐藏篇章,探访狮城的人间烟火!”
【我……我还能说什么!瑞思拜!从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直接深入到社区生活的微观肌理!这才是真正的深度游!】
【组屋!HDB!我知道!这是理解新加坡社会最重要的钥匙!这个安排太神了!】
【我也想看看普通新加坡人的家是什么样的!期待陆总和柳总的‘邻里故事’!】
【从周然的婚礼,到走进周然的家,这已经不是旅行了,这是真正的‘交朋友’啊!】
就这样,他们第九次,也是在最真挚的友谊的邀请下,无可辩驳地,留在了新加坡。他们取消了飞往意大利的航班,从滨海湾金沙那如同未来宫殿般的酒店里退了房,然后,在周然夫妇的带领下,真正地,走进了那片构成了新加坡城市底色的、最真实的人间。
他们的“组屋探访之旅”,第一站,并没有直接去周然的家,而是来到了位于大巴窑(TOa PayOh)的建屋发展局展览馆(HDB Gallery)。
这里,是了解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这项伟大国策的最佳起点。
在周然的讲解下,他们了解了新加坡是如何从建国初期那拥挤、混乱、卫生条件极差的“甘榜”(村落),在短短几十年间,通过强大的国家意志和精心的规划,为几乎所有的国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可负担的公共住房。
他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组屋模型,从最早的、功能单一的长条形租赁组屋,到如今拥有各种户型、设计新颖、配套设施完善的“预购组屋”(BTO)。他们也了解了为了促进种族和谐,政府是如何在每一个组屋区,都规定了华族、马来族、印族等不同种族的居住比例,强制性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成为朝夕相处的邻居。
“这简直是社会工程学的奇迹。”陆沉看着那些详实的数据和规划图,发自内心地赞叹,“它不仅仅是解决了‘住’的问题,更是通过‘住’,来塑造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
下午,周然和慧玲,终于带着他们,来到了他们现在居住的家——位于碧山(BiShan)的一个成熟组屋区。
当他们走出地铁站,柳如烟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而是一栋栋二十多层高、外观整洁、色彩柔和的住宅楼。楼与楼之间,有着宽阔的绿地、儿童游乐场和健身设施。
最特别的是,几乎每一栋楼的底层,都是架空的,被称为“VOid DeCk”。这里是居民们举办婚礼、葬礼、社区活动和日常交流的公共空间。此刻,正有几个老人在下棋,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慧玲指着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