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1章 灯光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1章 灯光下 (第2/3页)

一栋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走进电梯,来到了周然家所在的楼层。走廊干净而通风,几户邻居的门外,还摆放着鞋架和绿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周然的家,是一个四房式的组屋,面积大约在90平方米左右。虽然不大,但设计得非常温馨、合理。客厅的窗外,正对着一片开阔的公园绿地。

    慧玲热情地为他们端上了自己做的斑兰蛋糕和拉茶。四个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像家人一样,聊着天。

    他们的第一场“组屋直播”,就在周然家的客厅里,以一种极其生活化、也极其温馨的方式,开启了。

    这一次,他们的穿着,完全褪去了旅行者的光环,就像是去朋友家做客的普通人。陆沉穿着一件简单的T恤,柳如烟则穿了一件舒适的居家连衣裙。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放松和好奇。

    标题也极其朴实——“做一天新加坡人!走进HDB,探寻狮城的心跳!”

    第二天,慧玲决定带着柳如烟,去体验一下新加坡主妇的“典型一天”。

    上午,她们一起,拉着一个小小的购物推车,来到了组屋楼下的“巴刹”(PaSar)。

    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潮湿空气和各种新鲜食材味道的湿巴刹。猪肉铺的伙计,正挥舞着砍刀,将猪肉分割开来;鱼贩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刚从海上运来的、还活蹦乱跳的海鲜;蔬菜摊上,则堆满了各种本地和从马来西亚进口的、绿油油的蔬菜。

    慧玲熟练地,和每一个摊主,用一种混杂了华语、英语、福建话和马来语的独特“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打着招呼,讨价还价。柳如烟跟在后面,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语言和文化世界。

    她们买好了晚餐的食材,又来到了巴刹旁边的熟食中心。这里,就是慧玲口中的“KOpitiam”(咖啡店)。

    她们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慧玲为她点来了最经典的新加坡式早餐:两片烤得焦香的咖椰吐司,夹着冰凉的黄油和甜甜的咖椰酱;两颗半生的、用酱油和胡椒粉调味的温泉蛋;以及一杯用炼乳调制的、口感丝滑的“KOpi”(南洋咖啡)。

    柳如烟学着慧玲的样子,将温泉蛋打散,用咖椰吐司蘸着吃。那咸甜交织、冷热交融的奇妙口感,瞬间征服了她的味蕾。

    “太好吃了!”她幸福地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新加坡人对KOpitiam有这么深的感情了。这不仅仅是早餐,这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下午,慧玲还带着柳如-烟,参加了她所在的社区民众俱乐部(COmmUnity Centre)的一个烘焙兴趣班。她们和一群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的邻居们一起,学习如何制作本地特色的娘惹糕点。

    柳如烟发现,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如此的自然和友善。大家一边做着糕点,一边用SingliSh聊着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那种融洽的、跨越了种族的邻里关系,让她深受触动。

    与此同时,周然则带着陆沉,去体验了一把新加坡男人的“典型一天”。

    他们没有去逛商场,也没有去高档餐厅,而是来到了组屋区的一个篮球场,和一群周然的“球友”,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

    陆沉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尽兴地运动了。汗水湿透了他的T恤,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最纯粹的、属于运动的快乐。

    运动结束后,一群大男人,光着膀子,勾肩搭背地,来到了楼下的熟食中心,点上一桌子的沙爹、烤鸡翅和冰镇的虎牌啤酒,大声地聊着天。

    他们聊工作,聊足球,聊最近的政策,也聊一些邻里之间的八卦。陆沉发现,这里,就是慧玲口中的“国会”。这些看似普通的“安哥”(UnCle,新加坡对年长男性的称呼),对国家的政策,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针见血的见解。

    “我们新加坡人,就是喜欢‘KOpi-tiam Talk’。”周然笑着对陆沉说,“在这里,你可以骂政府,可以抱怨物价,但只要有人说新加坡不好,我们所有人,都会立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这场大汗淋漓的篮球赛和充满了“男人味”的啤酒夜谈,让陆沉对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理解,从宏观的政策层面,深入到了最接地气的、充满活力的男性社群文化之中。

    【走进新加坡人的家!太温馨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咖椰吐司和KOpi!我的最爱!看得我都想立刻飞过去了!】

    【民众俱乐部!种族融合政策!原来新加坡的和谐,是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KOpitiam Talk!太有意思了!这才是最真实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最后一天,为了感谢陆沉和柳如烟的留下,周然和慧玲决定,在家里,为他们准备一顿最地道的、新加坡式的“家宴”。

    慧玲用她们白天在巴刹买的新鲜食材,为他们做了几道拿手的家常菜,有肉骨茶、麦片虾,还有一道她祖传的娘惹咖喱鸡。

    四个人围坐在餐桌旁,像一家人一样,吃着饭,聊着天。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童年,聊起了对未来的规划,也聊起了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

    晚餐后,慧玲拿出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递给了柳如烟。

    “如烟姐,”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陆沉哥为你准备的礼物,都非常有意义。我这个,不值什么钱,但代表了我们家的一点心意。”

    柳如烟打开礼盒,发现里面是一套非常精美的、手绘的娘惹瓷器。有几个小巧的、用来装调味酱的碟子,和一个颜色鲜艳的汤匙。瓷器上,画着凤凰和牡丹的图案,色彩艳丽,充满了独特的南洋风情。

    “这是娘惹瓷器,也叫‘Peranakan Ware’。”慧玲解释道,“它代表了我们新加坡一种非常独特的土生华人文化——将中华的传统,与本地马来的风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的外婆,就是一位娘惹。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做菜,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这套小小的瓷器,就像我们新加坡一样,看起来很复杂,很缤纷,但它的核心,是对‘融合’之美的追求。”

    “我希望,你们能喜欢这份小小的礼物。也希望,在未来,无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