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一章 与农礼有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一章 与农礼有关 (第3/3页)

是需要的。

    司马欣戴着斗笠,望向远处的一片民居,在他看来渭南的人们确实是穷困的。

    因司马欣手中拿着一卷书信,这卷书信是张苍送来的。

    就连章邯也不知道,其实他司马欣早就通过张苍,与公子扶苏有了联系。

    这并不是他司马欣直接联系的公子扶苏,而是司马欣通过向张苍提问,张苍将话语转述给公子。

    得到公子回复之后,张苍再将信送来的。

    站在雨中,思量了良久,司马欣也想为大秦出力,他一直坚信,公子扶苏是不会亏待像他这样努力的臣子。

    至少,公子没有辜负章邯。

    所以,如今的司马欣十分坚定地拥护公子扶苏,在渭南好好当个县令。

    司马欣手中拿着这卷竹简,竹简中的回复是张苍写的,是张苍问过公子扶苏的。

    在张苍的回信中,渭南是新建设的,而渭南的那二十万迁民来渭南时也是一无所有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最起初的这二十万迁民并没有给关中带来财富,直到他们用劳动力开垦了田地,种出了粮食才算是创造了财富。

    但即便是如此,渭南也只是在这两年间有了积累,其家底的积累依旧比不过关中的绝大多数人家。

    关中的绝大多数人家中,都是有军功的,他们有军功授田,并且一户人家有二十几亩地都是正常的,况且还有数十年的积累。

    即便近些年,关中的人口凋零,可每个人所拥有的田地很富余。

    但渭南呢?

    别看渭南养活了二十万人口很了不起,每一户的每个人分摊到的田有个十亩都算很好了。

    更何况人口是在增加的,现在这里能养活二十万口人,将来说不定要养活四十万人口。

    公子的所言不是笑谈,反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这也是看到这卷书信之后,让司马欣心中升腾而来的危机感。

    只有两年的积累,这实在太单薄了。

    这就是公子扶苏对渭南的评价,渭南郡依旧很贫穷,因此渭南郡的官吏是不能太过放松了。

    所以,公子一直强调渭南的作物多样,并且多种出一些能卖钱的作物,一步步寻找出渭南郡的立身之本。

    司马欣自然不想被渭南以外的各县笑话,他拿着手中的这卷竹简,抬眼望着漫天的雨水心中暗暗决定,一定要活出一个样子,这才不辜负栎阳乡老的看重。

    “县令!”

    闻言,司马欣回头看去,见到是一个十岁的孩童。

    这个孩童赤着脚跑来,他道:“县令!有人要买葱了。”

    闻言,司马欣也是神色一松,他收起先前愁思的神情,道:“买了多少?”

    小童回道:“我们的葱卖了三千钱,都卖给咸阳城的商户了。”

    “太好了。”司马欣领着这个小童脚步匆匆地走回华阴县。

    小童又道:“他们还说我们华阴的葱太贵,可是他们漫山去找野葱,也找不到这么多,还是回来买我们的葱,说是现在的咸阳城好多人爱吃葱,羊肉卖得越好,葱卖得也越好。”

    司马欣道:“你可知,是谁让我们种葱的?”

    “不是县令吗?”

    司马欣摇头道:“你要记住,是公子扶苏让我们种葱的。”

    “好!”

    这个小童响亮地回应着。

    司马欣走回了华阴县,他见到了一捆捆的葱被装上了车,正在被运送去咸阳城。

    而田地里还有人正在收葱,往来咸阳的商客来往不绝。

    司马欣问询了几个商户,他才明白事情的缘由,原来咸阳城兴起一种馅饼的吃法,这种馅饼最离不开的就是羊肉大葱馅。

    因这个吃法在咸阳风靡,这导致华阴县的葱要供不应求了。

    好似一桩巨大的财富从天而降,司马欣却没有准备好迎接这笔财富。

    随即,坐在县衙内的司马欣就冷静了下来,他想到如今的时节,如何在这个时节再种两季大葱。

    如今还在早秋的季节,紧赶慢赶还能再种一季葱,那么入冬之后呢?

    司马欣蹙眉着,不知为何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传闻,这个传闻与始皇帝的农礼有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