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陇上传说 (第2/3页)
以选择粮草运送的将领的,但少府令不在,这件事名正言顺的就落在自己这个少府丞身上,并且扶苏觉得没人会反对。
章邯虽忠心,但他是郡守,如今只掌握了渭南的兵马,而且那支兵马只有百余人。
李由在蜀中守了三年之久,虽说在外成家了,不过这人还是能刻苦,并且足够有毅力且忠诚。
扶苏还是有私心的,想要培养几个心腹将军。
那么接下来,扶苏觉得自己要做的事就很简单了,让程邈写文书送去各县划拨粮草,让李由拿着调令前往各县调动兵马与县吏,将粮食运送到位,就可以了。
扶苏查阅各县如今的粮食储备,好就好在这些年关中依旧丰收,对付这一次西巡还是足够的。
直到黄昏时分,扶苏已写好了十余份粮食划拨的文书,交给了程邈。
翌日早晨,程邈带着十余卷文书来到了军中。
李由就值守在咸阳城的东门前。
两人谈了几句话,当看到程邈带来的文书,李由道:“咸阳的粮仓充盈,可以先调动。”
程邈回道:“我与李校令同行。”
李由与程邈先是按照文书将从咸阳城调度了三万石粮食,吩咐完这些,他们就去各县调取粮草。
老刍是频阳县的一个老秦军,年轻时就跟着王翦去打仗,后来他的儿子与孙子也跟着王翦打仗。
老刍本名是刍,年纪大了就被这里的年轻人笑称老刍。
刍本是寓意可靠的马匹。
不论是当年行军打仗跟着大军奔波各地或者是现在,他都是一个很可靠的人。
当初在军中,时常在王翦左右,出生入死多年。
现在年迈了,回到了县里成了一个老人。
六十余岁的老人,还是县里较好的劳动力,老刍从军中退下来之后,就在频阳县的陶坊做一个陶厉,是这里的陶坊匠。
老秦军有很多人在东出之后,就没有机会回来,老秦军是很苦的,老刍十七岁就开始出去打仗了,直到他与王翦一起从楚国回到了关中,老刍才觉得,他这个老秦军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了。
现在来看,老刍每天在陶坊劳作与这里的老妇人说着一些不太好听的笑话,或者是看着玩闹的孙子们一天天长大,老刍还会觉得自己很快活。
得知咸阳来了调令,要来频阳调取粮草,老刍听几个老妇人说起了这件事,他放下手中的陶罐,急匆匆走向了村口。
后方的几个老妇人正在念叨着,这老刍一把年纪,咸阳的调令与他有什么关系。
调取粮草除了县令,肯定还要频阳公出来的。
等须发皆白的王翦从宅邸里出来,就见到了老刍。
老刍站得笔直,他老人家的腰带一直打着十分结实的结,穿着老旧的布鞋。
王翦道:“老兄弟啊,不打仗了,你不用来的。”
老刍还是道:“要是有什么事,老刍可以给将军搭把手。”
老刍称呼王翦还是那句将军,王翦自认打了一辈子的仗,但听到老兄弟说一句将军,王翦眼眶还是忍不住一红。
当王翦走到了村口,一队秦兵正在这里将粮食装车。
李由上前行礼道:“频阳公。”
王翦笑呵呵道:“没想到你也长这么大了。”
李由本着公事公办的严肃态度,道:“按照军令,我要抽调平阳县的三千石粮食。”
王翦道:“这两年丰收,官仓的粮食都快放不下了,多拿一些走吧。”
李由颔首,但只是让手下的人马拿了三千石,而后去了下一个县。
始皇帝前脚刚走,咸阳城的兵马则奔走在各县之间。
丞相府内,李斯自然是知道三年的南征给中原带来了何等巨大的创伤,若不是有渭南的两万顷良田,恐怕始皇帝也不会继续往北方增兵了。
今年中原各郡县丰收之后,才觉得松了一口气。
李斯看到了公子扶苏递来的西巡粮草的布置,还是颇为满意的。
而且渭南调取的粮食是最多的。
扶苏站在一旁又解释道:“渭南郡的粮食产量很高。”
三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