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北伐决心 (第2/3页)
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当听始皇帝还要继续向长城增兵,这令李斯心中也满是担忧。
当说起兵力,李斯行礼道:“臣以为可徙囚徒戍边。”
蒙恬当即答应了这个想法,让罪犯来戍边是有些不好管,也总比没有好。
翌日,在西县住了一天的秦军感觉到气候温暖了不少。
李斯迎着始皇帝从大帐中出来,蒙恬已准备好兵马回上郡了。
嬴政看着早晨晴朗的天空,沉声道:“收拾一番,回咸阳吧。”
闻言,王贲带着人去收拾队伍。
李斯低声道:“正值岁末,今有这等暖天,恐来年开春会有大雪。”
嬴政颔首不语,坐回了车驾。
李斯行礼站在原地,始皇帝的心情并不好,这一次来北方蒙恬北方的形势托底说给了始皇帝的听。
一个晚上,李斯也只是零星听了几句,北方的形势只是看起来很好,但要论北伐依旧是个很大的负担,而现在北方屯兵屯田的粮食还不够,更需要关中的补给。
当初南征洞庭郡与长沙郡戍卒五千人一月口粮就需要一千五百石,一个正卒一年需要十八石粮食,一个军中后方的运粮的队伍与民夫占军中三成人手,而骑兵则需更多。
用蒙恬的话来说,若在长城布置三十万兵马,三十万兵马最少需要两百万石,这还是保守估计,还未算其余的损耗。
一年最少需要两百万石粮食,并且年复一年。
李斯也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南征之后的创伤至今还未恢复,李斯看向站在远处还在安排兵马的蒙恬,躬身向他行礼,心中暗想要多谢蒙恬在这个时候劝住了始皇帝,北伐时机还未到。
等到了午时,队伍休整好之后,再一次启程。
始皇帝的队伍从直道一路往泾河而去,沿着泾河的河谷回咸阳。
正如李斯担忧的,本是岁末的寒冬却来了几天暖意,当秦人还在岁末祭祀,天空却又飘起了大雪。
始皇帝的西巡队伍,从泾河沿岸的村子走过,风雪不断落在这支的甲士们的甲胄,不多时队伍中的不少人的肩膀上都有了些许积雪。
李由折返了回来了,他向父亲行礼道:“丞相,少府令,前方准备了一片棚屋,可以休息躲雪。”
王贲诧异道:“你准备的?”
李由回道:“昨日咸阳送来的消息,说是恐怕近两天会有大雪,公子扶苏让人快马送来了消息,末将让人就地搭建了避雪民居,前方的旱塬下还有山洞能够避雪取暖。”
闻言,王贲来到了始皇帝的车驾边,正在禀报着。
李斯注意到四周的甲士们都被冻得直哆嗦。
得到了始皇帝回话,王贲让各队将领对全军下令道:“前去避雪。”
大军跟着李由往东走了几里地,在前方的旱塬果然有一大排的棚屋,而且还有不少的民房,这里的民房是没人住的。
说起这个村子为何会被荒废,到了如今已是无人居住的地步,李由解释说,公子觉得咸阳桥西边的三县人口太少了,早在去年的时候,就泾河北面的几个村子都搬过去了。
当年,李斯在应对匈奴人时用了迁民戍边的计策,现在公子扶苏也开始了迁民屯田。
老师与学生两人倒是有意思,公子扶苏还能学老师的本领。
注意到王贲的笑容,李斯收回目光低着头,脸上没什么表情,迎着始皇帝进了旱塬下的山洞避雪。
这处山洞应该是这里村民原本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李斯在地上发现了不少黍米。
一走入山洞中顿时暖和了不少。
火光在山洞里亮了起来,一个烛台也被点亮,原本黑暗的山洞深处也亮堂了许多,烛火光照映下,始皇帝还在看着蒙恬递交的边防卷宗。
山洞顶部还有两个洞口,还能通风,多半是以前有人住过这里。
当李由回山洞时,外面的队伍都已安顿好了。
这一路上,李斯对这个儿子表现越发觉得意外,他的表现异常的好。
外面的雪越来越大,李斯望着外面的大雪,又侧目看了眼坐在洞口的正在烧火取暖的儿子,问道:“公子还与你有何交代?”
听着父亲的话语,李由道:“交代挺多的,我半月前将北方的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