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四章 反秦的项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二十四章 反秦的项氏 (第2/3页)

“好。”田安满脸笑容的离开,公子爱吃螃蟹,他就找这里的渔民多寻一些壮实的螃蟹。

    雪停的半个月后,扶苏依旧为了建设琅琊县忙碌着。

    扶苏拿起一卷新送来的竹简,看了其中内容原来是丞相李斯要在琅琊县建设一支兵马,并且在这里设立一个将军,这个将军的官职是东晦都尉,这是一个船运将军。

    了不起的大秦,竟然开始建设海军了,这如何不让人振奋。

    军中的事都是始皇帝提议,丞相拟定,太尉落实。

    而建设琅琊郡的事,亦是如此,始皇帝与丞相都觉得这个地方很重要,那么当始皇帝,丞相,太尉都统一想法之后,这件事轮到了少府令落实。

    每天,从公子扶苏偏殿送出去的竹简都是成箱的。

    当公子扶苏设立了新的乡亭建设地点时,第一批从虎夷山迁来的越民也到了琅琊县,一共两万户,看来折损了不少。

    程邈当即安排人手,号令这些越民建设屋子。

    六万大军窝在琅琊台已有一个多月没有事,现在正好可以将他们利用起来。

    无论在迁民时遇到了多少阻碍,只要能将人力运送过来,就已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即便拉来的是野人,那也是劳动力与生产力。

    所以,扶苏从来不会对人力挑挑拣拣,哪怕是刑徒,只要四肢齐全有力气,就可以去干活。

    这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能够得到生存的资源,就已经很好了。

    因此,扶苏不像齐王室那样不断的压榨渔民,扶苏在与渔民建立一种利益互换,并且尽可能将这种利益扩张到赖以生存的地步,建设家园就是建设国家。

    如此,只有不断的相互补偿,不断的建立感情,这里的人们就会越发拥护秦。

    扶苏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收获了老族长以及其他越人的人心,而后老族长与他的越民会继续教导其他的越人,来投效大秦。

    琅琊县最寒冷的季节结束了,海边晴朗了数日。

    始皇帝二十九年的一月,始皇帝在琅琊台住了三个多月。

    这三个月多,海边的建设也在飞快进行着。

    丞相李斯的迁越民之策也到了尾声,在这里的劳作的越民工匠有一万两千人。

    在黄河的入海口,有一群工匠正在这里忙碌,公子扶苏要在这里建设一座大船坞,往后这里会成为海运的重要枢纽。

    稂带来了一个人,他与稂一样是敬业县的学子,可以继续做稂在这里没有做完的事。

    很多人都感觉到,公子扶苏与始皇帝就要离开这里的了,人们发现原本散在各地的秦军正在逐渐回来。

    琅琊台下的秦军越来越多。

    待一处处新的乡亭建设而成,始皇帝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让越民成为秦的子民。

    丞相李斯也有别的用心,他要让越民再也不能复国,在秦的集权统治以及郡县制的施行下,是不允许有越国存在的。

    这些目的扶苏都知道,这都是李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与预谋,其实这与那些越民无关,越民也想不到丞相李斯那般的处心积虑。

    丞相李斯是一个纯粹的政治高手。

    这一点扶苏也清楚,但正因李斯不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他才能坚定地建设大秦。

    就要告别琅琊台了,扶苏心里想了很多,想到了始皇帝与李斯的从前,所以可以得出一句话,大秦不相信眼泪,软弱与仁慈不能让大秦强大。

    “公子都收拾好了。”

    扶苏最后看了一眼琅琊台,这里的诸多工事还未结束,以后还要继续建设的,只不过下一次再来琅琊台也不知是什么年月了。

    扶苏走到琅琊台下,对徐福道:“丞相与你说过了?”

    徐福回道:“丞相命臣任琅琊县令。”

    扶苏又道:“有朝一日,我会帮你完成理想的。”

    徐福自小到大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去远海看看。

    只是现在人到中年的徐福反倒是对这个理想,没有那么强烈的冲动去完成它。

    听闻公子言语,徐福还是行礼道:“谢公子。”

    扶苏坐上了车驾。

    田安向护卫的将军吩咐,而后快马在队伍两侧往来传话。

    这支庞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