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2章 水毒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2章 水毒病 (第2/3页)

   逗乐一下儿子,妻子赵令娴还是不放心爹带娃,就带着奶妈将儿子带走。

    苏泽无聊之中,只能拿起了报纸。

    《乐府新报》上没什么大新闻,五月份刺驾大案的余波已经散去,如今大明的新闻都是以日为生命周期的,能持续五天热度就算是寿命比较长的了。

    刺驾案件能持续讨论到月底,也是因为这起新闻实在是猎奇,集合了“皇室”、“倭寇”、“案件”、“反转”等多了个要素。

    六月份的首刊,主要版面还是关系到经济的内容,真让人昏昏欲睡。

    山西吏科试开班,由山西提学林秉正举行的选拔考试已经完成,首批四百人的生员要来京师国子监学习三个月。

    山西布政司衙门已经开始商讨开征商税的准备事项了,报纸上说“山西四民雀跃,都等着踊跃纳税。”

    这种报道看看就好了。

    不过苏泽看到范氏投资了山西煤矿,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商人愿意纳税了。

    矿的问题,是大明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在前时空,因为矿而演化的矿税问题,也被认为是明代灭亡的原因。

    在这个时期,大明矿务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问题。

    理论上,大明的山川矿产都是国有的,民间开矿是违法的。

    但是大明的官办矿场,最后总是亏本。

    可官办的矿场亏本,民间私自开矿却收益巨大。

    当然,官办亏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开矿太监的腐败,这也是官办矿场技术落后,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有关。

    反正就是官办亏损,民办赚钱,最后到处都是民间的矿场。

    比如戚继光中军中的很多士兵,都是浙江私人矿山中的矿工,他们被戚继光收编后训练,很快就有了战斗力。

    民间私挖屡禁不止,这些人也被称之为“矿盗”。

    嘉隆万三代,地方上关于“矿盗”问题的奏疏非常多,都已经成了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至于万历往后,吃饭都吃不饱了,也没人再关心开矿了。

    在原时空,万历年间在山西就出现过大矿盗,名叫张守清。

    张守清的势力极大,还和藩王结亲,聚啸几千人在山里挖矿,地方官府都不敢管。

    最后还是皇帝出手,派兵围剿张守清。

    但是官兵久攻不下,张守清还派人向朝廷传话,说是愿意向大明缴纳税收,只要允许他挖矿就行。

    当然,最后张守清还是被剿灭。

    但是从这里看,开矿对于民间资本是有利可图的。

    这大同范氏还真是敏锐啊!

    随着铁厂、玻璃窑、石灰窑这些高能耗的项目上马,煤矿的价格开始上涨。

    范氏在这个时候进军采矿业,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四民道德论下,这方时空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好转很多。

    显然是大同范氏打通了关系,作为民间进入采矿业的试点,毕竟他们身上还有皇商的身份,也不算是违背了矿产官营的“祖宗之法”。

    如果范氏真的能盈利,那山西商人就能看到投资工矿业的好处,也会想办法投入到其中。

    而采矿业又是重工业发展的发动机,最早的蒸汽机和火车,都是为了采矿业需求而发展出来的。

    蒸汽机和火车,又会带动更多的采矿冶炼需求,从而建立起一套重工业体系。

    《新君子报》则是南方连日大雨的新闻。

    前段时间,《新君子报》完成了转型。

    原本亦步亦趋跟在《乐府新报》和《新乐府报》后面,《新君子报》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前阵子,《新君子报》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从报道京师的新闻,改为了报道南方的新闻。

    据说《新君子报》在苏州设立了编辑部,专门搜集报道南方的重要新闻。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给《新君子报》带来了销量上的提升。

    没办法,就算是苏泽开挂,东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京师的年轻读书人,都会学习江南读书人的打扮。

    京师读书人也都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