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9章 苏公楼和皇家水泥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59章 苏公楼和皇家水泥厂 (第3/3页)

一个疑惑。

    自苏泽上疏,厘清外朝国库和内廷承运库后,明明切断了内外朝财政的联系,可内承运库的权威更重了。

    陈洪发现,原本激烈对立的内外朝关系因此缓和,和户部那些官员也不再对执掌内帑的司库冷言冷语,而是热切了很多。

    内承运库的地位,甚至已经悄悄超过了东厂。

    陈洪思考了很久,最后看到苏泽在《乐府新报》上的一篇小文,这才豁然顿悟。

    苏泽这篇文章,是刊登在“格物致知”版块的一篇绪论,题目叫做《论财政》。

    这倒不是一篇系统性的理论,而是零星的一些财政知识。

    苏泽在文中写道:

    “财通货转,方得生息之利。”

    陈洪对这句话的感悟颇深,他甚至更进一步,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钱财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内帑和国库分开,但是这段时间皇帝几次动用内帑,让内帑的钱流向了外朝。

    以往内帑,只进不出,或者只用来供应皇帝自己的赏赐和消费,自然引起百官敌视。

    可现在内承运库是外朝的“财神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会敌视呢?

    正是因为内帑的钱财流通,所以内承运库的地位才日益提升。

    而陈洪作为执掌内承运库的司礼监巨头,他的权利也只有在流通中才会增加。

    就算是为了内承运库,陈洪也要建议皇帝将钱花出去。

    三巨头各怀心思,最后走到了同样的终点。

    ——

    【《大庇天下寒士疏》在司礼监三巨头的一致赞同下,隆庆皇帝通过了你的奏疏。】

    【内帑出资建设的两座水泥厂,成为历史上认定的真正意义上,具有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水泥工厂,载入了科技史册。】

    【你提议的新式水泥土楼,被日后建筑学者称之为“苏公楼”,被誉为近代钢筋水泥建筑的发端。】

    【国祚+3。】

    【威望+1000。】

    【剩余威望:1990。】

    好家伙,一下子加了一千威望?

    也对,上疏给京师所有官员安置房产,所有在京师官员都要感念自己的恩情。

    这不仅仅是威望增加,等日后言官们也住进了“苏公楼”,那再上疏弹劾自己的时候,也要多掂量掂量。

    但是这次皇帝不直接出资造楼,而是由内帑出资建设水泥厂,这倒是出乎了苏泽的意料。

    这皇宫内也是有高人啊。

    这可要比直接出钱造楼要聪明多了。

    但是这也正和了苏泽的想法,既然内廷有人看到了水泥厂的前景,说服皇帝建造水泥厂,那自然会推动水泥产业的发展。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只是这两座水泥厂叫什么?

    皇家水泥一厂?皇家水泥二厂?

    怎么感觉怪怪的。

    ——

    京郊,楞严寺。

    何心隐坐在禅房中,和楞严寺方丈法严大师对弈。

    法严方丈是围棋高手了,但是何心隐的棋路天马行空,还是让他陷入到长考。

    过了半天,法严方丈才落下一子。

    何心隐瞥了一眼棋局,直接用手一推道:

    “大师,在下认输。”

    这下子差点没把法严和尚气的背过气去,默念阿弥陀佛十几遍,法严和尚这才恢复了气度,将棋盘和棋子收起来,下定决心再也不和何心隐下棋了。

    “大师,那件事你考虑如何?”

    法严和尚沉默了一下,何心隐找上自己,是来租地的。

    楞严寺是京郊的隐形大地主,名下不仅仅有记名僧田,还有不少信徒代持的不记名田地。

    “何施主,我理解你们儒生教化世人的志向,可办校这件事还是要从长计议,所耗银两颇巨,就是你有赤诚之心,也很难维持下去。”

    何心隐摇头说道:“大师,您误会了,我要办校,可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了‘利’。”

    “为利不为义?”

    何心隐说道:“想当年我创办聚和堂,以义为先,最后潦草收尾。”

    “这些年在京师观苏子霖办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君子要先言利,再言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