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义利之辩 (第2/3页)
的影响。
这倒不是说僧田的产量低了。
而是京师粮价日趋稳定,僧田产出的利润减少,而且京畿地区的地租也很难收上高租息。
最后就是高利贷生意了。
当然,寺院的高利贷一般叫做“长生库”,名义上寺院和信众的互助金库。
但实际上这年头的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九出十三归都是正常操作,两三倍利息才是常规的。
不过《大明民律》出台后,官方也对最高利息进行了限制。
官方的标准时唐宋时期的官方标准,也就是百分之二十。
李一元考证了青苗法,“二分(利息)者亦常平之中正也”,认为这是明代以前的合理官方利息,所以限定这个数额为官方利息。
而民间贷款,不能超过官息的两倍,也就说四分利息是官方承认的,超过部分就不认了。
虽然苏泽依然觉得很高,但是想到这是大明,其实能给最高利息做出限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
而因此而来的诉讼,在镇抚司民案司的几次判决后,都偏向了借钱一方,否认了出借方高息的合理性后,寺院的高利贷生意大受打击。
当然,绕过这些也是有办法的,可这同样需要寺院有精通法律和财务的人才,精心设计新的借贷合同才行。
其他寺院都在三大支柱受到冲击的时候摇摇欲坠,但是楞严寺则越发兴旺。
法严方丈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他提前做好了转型的准备。
比如何心隐的《新乐府报》,就有楞严寺的投资在其中。
早在《新乐府报》的编辑部还在楞严寺的时候,法严方丈就主动入股。
如今《新乐府报》已经是全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了,是发行量最大的民报。
何心隐每个月都会给楞严寺分红。
除了报纸之外,楞严寺积极投资了很多产业,包括法严方正最成功的一次“投资”,将部分僧产捐献给朝廷办水晶宫博览会,给楞严寺获得了巨大声望。
但是产业的变化,就对寺院的库房账目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投资的账目管理,可要比放贷收租复杂多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被投资的,都和何心隐这样省心的。
光是投资成功不见得就有回报,这还需要介入被投资生意的管理,防止被投资人发达后做小动作回避分红,甚至还需要帮着被投资人解决一些问题。
最后还是需要人才。
话题回到了原点,正如何心隐所说的那样,京师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这一次和千百年来的问题不同,这次缺乏不是参加科举的读书,而是缺乏能写能算的读书人。
这也是千百年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这是变局时代,是任何一本佛经都没有预言过的时代。
法严和尚最终还是选择信任何心隐,不过这一次法严和尚同样要求以土地入股,何心隐也欣然同意。
不过何心隐对于商业上的事情答应这么爽快,法严和尚反而更加担心了。
以他对何心隐的了解,他办学以后会不会给学生灌输什么私货?
日后若是闹出事情来,会不会把楞严寺供出来?
法严和尚最后还是选择睁一只闭一只眼,自己都这个岁数了,闹出事也是下一代方丈的事情了。
——
六月二十五日,苏泽来到工部。
这一次,苏泽感觉到了气氛不同。
当他踏入工部的时候,不少工部官员都出门围观,见到苏泽都远远行礼。
在苏泽来到万敬公房时候,负责引导的工部官员更是对苏泽行了一个隆重拜礼,这才匆忙离开。
苏泽这下子有些明白了,为什么高拱说,政治就是人事。
自己提议给京师官员建造廉租房,就获得了官员上下一心的拥戴,这是以往那么多重要奏疏后从没有过的事情。
这也是苏泽获得威望值最多的一次。
带着些许感悟,万敬已经走出公房来迎接苏泽了。
“黄主事有结果了?”
万敬激动的点头说道:
“苏兄快请跟我来。”
万敬领着苏泽,来到工部内的一处试验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