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招新 (第3/3页)
这事才最后落她头上了啊!
"我听说了。"她点点头,"所以我想换种方式。能不能安排我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不是正式的报告会,就是聊聊天。"
黎静犹豫了一下:"可以安排在下午的班会时间。不过..."她压低声音,"很多学生家长已经打招呼了,不希望孩子被分配到艰苦地区。"
白雅静心中一沉,但面上不显:"我理解家长的顾虑。但边疆人民和战士们同样需要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责任。"
下午三点半,护理学院的大教室里坐满了即将毕业的学生。
白雅静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的好奇,有的警惕,还有的明显带着抵触情绪。
"同学们,"她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边疆苦,边疆远,去了可能几年都回不了家。"
教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抬头看着她。
"几十年前,很多先辈们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年纪,报名参加了抗倭战地医疗队。"她的目光变得深远。
"我家的先辈们也留下了当时的战地手册,上面第一页写的日记,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上面写的是第一个伤员被抬进来的情景。那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战士,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
教室里响起几声惊呼。
"当时我们国家的野战医院就在山洞里,没有电,没有足够的药品,连干净的水都很稀缺。"
白雅静的声音平静而坚定,"那个小战士紧紧抓着我老舅的手说:'向医生,我不想死,我还要回去建设新种花家。'"
白雅静停顿了一下,教室里鸦雀无声。
"他们拼尽全力救他,但最终...他还是牺牲了。"她的声音微微发颤,"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谢谢'。就这两个字,让他们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
一个坐在前排的女生悄悄抹了抹眼角。
"我不是来吓唬你们的。"白雅静环视教室,"边疆确实艰苦,但比之以前最困难时期已经好上许多了,况且那里的群众更需要我们。
一个简单的接生,一次普通的打针,在城市里不算什么,但在边疆,可能就是生死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