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模仿改进 (第1/3页)
当两名技术把这两台车开进仓库时,没见过的人都是一脸震撼的看着这两台机器,随着杨调一声下令,所有人开始上手拆机,每一台车的所有机器拆下来之后都按本公司的部件划分区域摆在一起,一个都不能丢,哪怕一个螺栓都不能丢,因为短时间里面买不到,丢了就会导致交还时零件缺失。
不一会,总部的各项技术组也全部拿着检测仪器来到现场,所有拆散的零部件,每个部件的尺寸,厚度,材质,角度,全部用几十万的扫描仪全部扫入电脑,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整整三天的时间,他们才把这些零部件扫描完,焊工车间的主任也带着几个班长和焊接精英观摩学习‘凯斯’和‘迪尔’的焊接手法和焊接工艺。会的当然更好,不会的,那些高级焊接技术的都去学,而且上面领导要求技术骨干必须要学会,因为厂里就准备模仿这两台机器开始制造一个百分百复刻型的机器出来,打造属于本厂的高端甘蔗机产品,再拉到市场去实验,等实验完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等技术全部成熟后再去想办法改进。
就这样四天之后,杨调再次下命令,两台车全部组装好,恢复原样退还机器。机器拉走后,所有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全部签订三个月的保密计划,开始复刻机器。电路设计工程师也原版原样的做成他们的电路分布图。材料用国产的代替,光成本一项节约了20多万。但是国产的物品质量是真的没有多少保证,只能矮子里面挑长子,尽量去找那种品牌稍微过硬的供货厂家来替换同等的国外产品。
最难受的是焊接工艺,国外的那些焊接工艺,厂里的那些二把刀是真的模仿不来,不是有焊点就是位置切割便宜,哪怕就算用国内最好的仪器来做都不行,技术差异真的就是比不上来的,而线上的工人就更加忙碌了,十五个人,要把所有拿来的配件一个个的去组装上,装不了还得强行装上,然后反馈给技术哪里有问题,需要改进。然后拆了再改,改了再拆,一件件配件过,一条条线路去整改,包括供货商的齿轮齿数,摩擦系数等等。总部给出的要求是一个月时间内必须百分百复刻出六台属于我们自己的‘凯斯’‘迪尔’各三台,然后等到市场反馈结束后,再来大批量生产。
静园的秘密
周雨晴第三次确认导航位置,皱起眉头关掉了引擎。手机信号在这里已经彻底消失,导航最后显示的位置是"青岚山南麓",但眼前只有一条被杂草掩埋的羊肠小道蜿蜒伸入密林深处。七月的阳光本该炽热,但山间的雾气却让空气阴冷潮湿,她的手臂上已经起了一层细密的鸡皮疙瘩。
三天前那封神秘来信此刻正躺在副驾驶座上,泛黄的宣纸上墨迹清晰:"诚邀周雨晴小姐莅临静园,鉴定一批林家祖传古籍。据闻小姐对玄灵会研究颇深,老朽处恰有相关文献。另,令外祖母淑华女士乃老朽表妹,多年未见,甚是想念。"署名是"林远山",一个她从未听外祖母提起过的名字。
周雨晴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指腹摩挲过那个火漆印章——六芒星中套着莲花的图案,与她硕士论文中研究的玄灵会标志一模一样。这个在清末昙花一现的秘密教派,留下的资料少得可怜,若真能找到原始文献...
"就当是散心了。"她对着后视镜整理了下马尾辫,背上双肩包锁好车门。刚被市博物馆拒绝转正的阴霾还笼罩着她,这次深山之行或许是个转机。
杂草刮擦着牛仔裤发出沙沙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松针和腐叶的气味。走了约莫二十分钟,周雨晴的帆布鞋已经被露水浸透,就在这时,密林突然向两侧分开,一座灰黑色的古老宅院赫然出现在眼前。
静园。匾额上的鎏金大字已经斑驳,但那种压迫感却丝毫未减。三进式的院落被高墙环绕,飞檐翘角上蹲坐着面目模糊的石兽,黑瓦覆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最令周雨晴不适的是那些窗户——狭长的木格窗上糊着泛黄的窗纸,像一双双半阖的眼睛在窥视来客。
她抬手想叩门环,却发现铜环上缠着几圈红线,结成一个复杂的绳结。正当她犹豫时,厚重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
"周小姐?"一个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缝中。那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灰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的中山装像是从上世纪保存至今,"老朽是静园的管家陈伯,老爷已等候多时。"
周雨晴跟着陈伯穿过第一进院落,青石板缝隙间钻出的杂草显示这里少有人至。第二进的天井里摆着几口大水缸,水面飘着浮萍,倒映着扭曲的云影。她不经意瞥见缸底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像是...长发?
"林老先生是我外祖母的表兄?"周雨晴试图打破沉默,"我从没听她提起过。"
陈伯的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林家分支繁杂,有些事...不便多提。"他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老爷在书房等您。"
书房位于第三进院落的东厢房,推开雕花木门的瞬间,陈旧纸张的气味扑面而来。一个白发老者从红木书案后站起身,他比周雨晴想象中要挺拔,穿着藏青色对襟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