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极致的复杂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8章 极致的复杂性 (第3/3页)

900年,普朗克放弃将量子视为“数学技巧”,转而与实验物理学家能斯特合作,在柏林大学低温实验室验证固体比热

    1903年,液氦温区实验数据清晰显示,比热随温度降低而骤减,经典均分定律彻底崩塌,量子化成为无可辩驳的物理实在

    1905年,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26岁爱因斯坦读到普朗克实验报告,灵感迸发。他意识到:“若能量在辐射中量子化,光本身也该是量子。”

    同年,他发表《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启发性观点》,提出“光量子”概念,并用其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首次被揭示。

    至此,量子孤立期被普朗克、爱因斯坦联手打破,物理年鉴》上连续刊发的实验与理论论文,让整个学界开始意识到,自然本质,或许就是离散的。

    1913年,波尔在卢瑟福实验室目睹α粒子散射,随后,他发表《论原子构造与分子构造》,将氢原子电子跃迁与光谱线精准对应,量子力学理论首次将触角伸向微观世界。

    1915年,哥廷根大学的青年数学家埃米·诺特受邀参与玻尔研讨会,并提出了“量子条件本质是对称性破缺”的猜想。

    同年,她发表《量子系统中的守恒律与微分不变量》,为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埋下代数基础。

    1917年,阿坦纳索夫因处理量子方程计算量爆炸,设计出首台使用二进制逻辑与再生存储器的电子计算机ABC原型。

    1925年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1926年,薛定谔推导出波动方程。

    1928年,25岁的冯·诺依曼参加柏林量子研讨会,他意识到,量子门同样可以构建通用计算逻辑。

    1939年,21岁的费曼直接给出量子并行计算的自然框架。

    1940年,图灵手写完成《论量子可计算函数》,他提出,“量子迭加态可同时处理指数级信息,其本质是概率幅干涉”。

    次年,首台量子图灵机模型正式诞生。

    至此,人类彻底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量子时代”。

    一个一个熟悉的名字给林序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闪烁出无尽光芒的人,在新的“灵感”的推动下,爆发出了更炽烈的闪光。

    画面上的展示基本结束,继续向后,就是林序早就已经熟悉的剧情。

    基于量子理论,继续开发出新的技术。

    同时,发现“限制器”,发现“高维”的秘密,紧接着,一步一步走向升维。

    不过,略微不同的是,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线索。

    有关高维适应性的线索。

    林序转向江星野,开口问道:

    “你们获取了有关跨越‘高维适应性’问题的方案?”

    “这是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

    江星野回答道:

    “如果说此前我们认为,对抗高维空间的信息扰动,是要依靠极致的‘低熵’规则的话,那这次他们提出的方案,方向就正好相反。”

    “他们追求高度的复杂性,尝试用超高的容错率,来对抗信息扰动。”

    “很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确实取得了成功。”

    “不过,这样的成功,并不具有代表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