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执棋人 (第2/3页)
内部在7nm测试案例中(正是麒麟980的某个关键模块),对比国际主流工具,在达到同等签核标准(时序、功耗、面积、DRC/LVS清洁度)的前提下,芯片面积优化稳定在6.5%-7%,总功耗降低维持在4.5%-5%,运行速度(时序裕量)提升稳定在12%-15%。
这组数据,已经通过了台积电N7FF+工艺节点的多轮联合验证,获得了实质性的认可。
这是颠覆性的效率优势!
“伏羲”AI时序收敛助手:在7nm及更先进节点的复杂设计中,其表现愈发惊艳。
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结合,“伏羲”不仅能大幅缩短关键路径的时序收敛周期(平均缩短60%以上,部分极端案例达75%),更能主动预测和规避潜在的时序热点区域,将后期反复迭代的痛苦过程压缩到了极致。
这极大地释放了设计工程师的生产力。
自动热点检测与优化模块:基于芯片热成像模拟和AI预测,该模块已成功应用于多款芯片的后端物理验证阶段,提前识别并优化了热密度超标区域。
根据流片后的初步良率反馈,预计对量产良率的提升贡献在1.2%-2.8%之间。
这对于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这些成绩,是钟耀祖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是顶着内部质疑和外部压力拼出来的。
他们代表了华兴EDA工具链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刺穿国际巨头垄断壁垒的希望之刃。
但今天这场冲突,也清晰地暴露了链条的脆弱环节:整合的深度,协同的顺畅度,以及面对新挑战时不同技术流派、不同团队文化之间的巨大鸿沟。
BalOng 5000射频前端的那个0.48%的精度偏差,就是这条鸿沟留下的第一道伤口。
如果不能迅速弥合,后续在更复杂、更高频的芯片设计中,伤口只会更深、更多。
“叮咚。”
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发出极其轻微的提示音,打断了陈默的思绪。
他放下咖啡杯,拿起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