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6章 终极死亡 (第2/3页)
从皇帝到王公贵族,再到平民百姓,即便身份贵贱不同,但没有多少人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不外如是。
在华夏漫长的岁月中,对于死亡的思考也从未有过一刻停止。
面对死亡无数人都无法保持平静,他们眼中带着希冀和狂热看向了天幕。
天幕这样神奇的东西都能存在,那么永生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死亡这两个字无疑是十分沉重的,它代表着生命的逝去,在华夏古代许多哲学家对于死亡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认知】
【同时历代各朝也都十分重视死亡】
【所谓国家大事,在祀在戎,戎便是战争、祀便是祭祀】
【任何一朝都将这两件事视为最重要的国事活动】
【战争在于肉体的安稳,而祀就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寄托,是国家、血脉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的认知细分下又有许多不同的观念】
【如儒家追求的是重生轻死,慎终追远,希望以死亡维系现世伦理,他们将死亡视为伦理和秩序的延伸】
【孔曰:未知生,焉知死,孟曰:舍生取义】
【同时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厚葬久丧,他们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并非相信灵魂永存,而是通过仪式追求精神的寄托】
“夫子,您真的认为死后世界不存在吗?”子路看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孔子平静的笑了笑,“存在又如何不存在又如何?”
“人活在世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好活着的事情,如果连生都做不好,便是有死后世界又能怎样?”
子路对着孔子行了一礼,“受教。”
【而道家认为生死齐一,顺应自然,老子提出:出生入死,认为生命从无中来,最终也会回归于无,死亡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庄子则认为生死齐一,不论是生或死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提倡薄葬反对儒家的厚葬】
【后道教吸收道家思想衍生出对于长生不死的追求,希望通过修炼超越生死的循环】
老子点了点头,对于这位庄子的理念十分认同。
死亡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天地而来,最终回归于天地间。
至于道教吸收道家的思想怎么歪到长生不死去了,他属实有点没弄明白。
【墨家则是相信鬼神的存在,所谓鬼神实有且能赏善罚恶,既反对儒家的厚葬,又不认同道家的薄葬,而是节葬,属于在两人之间取了一个中间值】
【其实厚葬不厚葬对于普通人来说本就是没有选择的,能有一口薄棺就已经够可以了】
【这种观念的影响上至王孙贵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