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杭开循环:谈罢柴米,战罢桑麻 (第1/3页)
杭开城的日子渐渐有了“规律”:半个月谈判,半个月打仗,像钟摆一样来回晃悠。双方士兵都摸透了这节奏——谈判时就蹲在空地上看代表吵架,打仗时就象征性地冲一冲,然后各回营地等下一轮“切换模式”,连骂阵的词都快编重复了,最近连“你方粮草撑不过三天”都懒得喊,改成了“你挖的野菜没我多,算你输”。
连双方的将领都摸清了套路:谈判前先让炊事兵多烧两锅热水,免得吵到口干;打仗前得叮嘱士兵“刀别磨太尖,箭头用木头的”,省得真伤了人还要找草药。某天秦军吹号角攻城,联军在城头问“今天攻到午时还是未时?”秦军阵中回喊“攻到我们午饭熟了就收兵!”喊完双方都笑了,连严肃的气氛都透着股心照不宣的敷衍。
士兵们更是把日子过成了“默契大赛”:谈判日清晨,秦军会多带两个陶罐,偷偷放在分界线旁——里面是昨晚煮的野菜汤,给联军伤兵“补补身子”;联军则会在陶罐下压几张草药图谱,标注“这草有毒,别挖”。打仗日傍晚收兵时,双方会默契地在战场中间留一堆柴火,谁晚走谁捡回去,省得各自再费劲砍柴。
有次秦军小股部队“偷袭”联军粮仓,翻了半天只找到半袋糙米,临走时却在粮仓角落留下一袋干辣椒——知道联军伤兵驱寒要用;联军发现后,转头“夜袭”秦军营地,没偷粮草,反而在他们的药炉里添了两把驱蛇的艾草,毕竟双方营地都在荒原上,蛇虫比敌人还讨厌。这些心照不宣的小动作,让这场拉锯战多了点荒诞的暖意。
谈判的半个月里,破庙成了“菜市场”:秦军代表抱着账本哭穷,说“西南军快断粮了,再不给吃的就要吃人了”;楚凡拿着伤兵名单拍桌子,喊“我们光截肢就截了三百条腿,你们得赔三百副拐杖”;楚怀瑾不耐烦,直接拎着半只烤野兔蹲到中间:“谁先退地籁城,这兔子归谁!”结果秦军代表和联军代表为抢兔子打起来,最后兔子被路过的野狗叼走,双方愣了半天,又坐下接着吵。
轮到打仗的半个月,更像“例行公事”:秦军每天清晨吹号攻城,士兵们慢悠悠走到城下,把昨天没扔完的石头再扔一遍,然后就坐在地上晒太阳;联军在城头举着弓箭比划,箭都故意往天上射,生怕真伤到人。最“激烈”的一次冲突,是双方为了抢一棵结果子的野桑树,各出了两百人围着树转圈,最后果子被鸟啄光了,双方也累得回营睡觉,连架都懒得打。
叶嬴烈和楚凡都成了“走流程”的高手:谈判时叶嬴烈派陆玄舟去“拍桌子”,自己在营里养伤;楚凡则让楚吞岳去“磨嘴皮子”,自己偷偷教士兵编草绳换粮食。打仗时两人更默契,叶嬴烈挥枪比划两下就喊“收兵”,楚凡举剑喊“追击”,其实双方都只是把队伍往前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