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95章 面如死灰 (第2/3页)
序焕然一新,各项税收自然水涨船高,府库也日渐充实起来。
扬州局面初定,李承乾却没急着走。
他心里清楚,商业要兴旺,离不开稳固的农业。
他打算借鉴登州的成功经验,在扬州周边地区推广高产稻种、桑蚕养殖这些新玩意儿。
苏家在江南早有布局,此刻更是鼎力相助,一个个农技推广站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在推广农技的过程中,李承乾敏锐地察觉到,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比他预想的还要棘手,远超北方。
大片大片的良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无数农民失去土地,只能给那些豪强地主当佃户,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肚子都填不饱,怨气越积越深。
“民无恒产,则无恒心。土地问题若是不解决,咱们这些新政,怕是立在沙滩上的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府衙后园,李承乾与刘仁轨相对而坐,石桌上清茶尚温。
刘仁轨神色颇为沉重:“殿下所言甚是。江南士族,田产广袤,名下佃户动辄数以万计。若要动他们的根基,恐怕阻力非同小可。”
“怕?”李承乾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本宫连魏王那块硬骨头都啃下来了,还会怕这些只晓得在乡里作威作福的土财主?”
他话语轻松,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意味。
“不过,此事确实急不得,得一步一步来。本宫打算,先在扬州试点均田新策。”
他将自己的盘算细细道来:这次查抄的叛乱豪强土地,一部分收归国有,作为官田;另一部分,则以极低的价钱,或租或卖给那些没有地、或者地不够种的农民,官府还会提供农技指导和低息农贷,帮他们尽快恢复生产。
刘仁轨听得是热血沸腾,这法子要是能成,那可是天大的功德。但他也明白,这事儿的推行难度,比之前的商业改革要大上百倍。
果不其然,均田新策的风声刚一放出去,整个江南士族地主圈子就炸了锅。
他们不敢明着跟太子叫板,暗地里的小动作却是一波接一波。
扬州城内外一时间谣言满天飞,说什么“太子爷要抢光大家的田产,搞什么共产共妻”,“新政就是刮地三尺,不给活路”,企图煽动百姓的恐慌,抵制新政。
“哼,跳梁小丑,也敢在本宫面前耍这些不入流的把戏?”李承乾对此不屑一顾。
他立刻着手,宣传和示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