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1/3页)
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
会议室中气氛异常凝重,所有人都显得十分严肃,
窗外是斯德哥尔摩老城冬日的静谧与古典,但会议室内的空气却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压缩着。
几位物理学奖委员会的成员,以及科学院的重要人物,正围坐在古老的橡木长桌旁,桌面上散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科学简报,以及盘古项目公布的部分技术白皮书摘要。
核心的议题只有一个,陈辉,以及他带来的可控核聚变成功发电的突破,是否值得,以及是否能够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亨里克·安德森教授,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评奖委员会资深成员,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用指关节轻轻敲打着《自然》杂志的封面,上面是陈辉的肖像。
陈辉并没有向《自然》投稿,但《自然》主动将陈辉评选为了年度人物,并放在了封面上。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进步,这是一场革命!
它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科学挑战之一,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完美契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授予人类最大利益’的遗嘱。
如果我们忽视它,诺贝尔奖将失去其权威性。”
安德森声音低沉,却没有人能够忽视。
“卡尔,我完全同意陈辉的成就是历史性的。
但是,诺奖的传统是授予经过验证、且通常已沉淀一段时间的发现,盘古堆运行了多久?几个月?它的长期稳定性、经济性尚未得到完全验证,这是否过于仓促?
我们是否应该等待更全面的同行评议和独立验证?或许我们应该再等一年,不必如此着急。”
埃娃·林德格伦教授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她顿了顿,补充了更敏感的一点,“而且,这成就明显是一个庞大团队的工程,虽然陈辉是灵魂人物,但如何界定个人的贡献比例?这违背了我们奖励个人的传统。”
来自德国的托比亚斯·韦伯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感慨,“埃娃的顾虑是传统的,但我想强调的是,陈辉的贡献恰恰是可分割的个人智慧。
新闻已经披露,他不仅提供了那个革命性的等离子体运动模型,这是纯粹的理论与模拟突破,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材料被封锁的情况下,他独自领导研发了不可或缺的高温超导材料和第一壁材料!
这不仅仅是理论,是理论、材料、工程三位一体的开创性工作,核心思想都源于他一人,这几乎是对经典‘个人贡献’定义的极致诠释!”
他在马普学会有很多熟人,甚至化学院的负责人胡贝尔与他正是好友,马普学会的事情他也听说了,原本这个荣誉他们也能分一杯羹的,没想到最后竟然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不仅没有分享到荣誉,反而与华夏那边关系闹僵,他们甚至都不好意思派学者过去交流学习。
“恕我直言,我们还在用旧时代的尺子丈量新时代的巨人吗?等到‘沉淀’?等到所有验证都完成?
那可能是五年、十年之后!到时候再颁奖,不是我们授予他荣誉,而是他授予诺奖荣誉!我们应该有勇气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历史发生后再去追认。”
年轻的印度裔教授阿米特·帕特尔激动地加入讨论。
“但你不得不考虑,即便我们将诺贝尔奖颁给了他,他也很大概率不会来领奖,到时候,被打脸的可还是我们。”
埃娃·林德格伦教授再次表示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忧虑。
这一下,所有人都沉默下来。
经历了阿美莉卡那件事后,林德格伦教授的忧虑是非常合理的,他们知道,陈辉这并不是针对他们诺贝尔奖,恐怕任何奖项,任何事情,都没办法让陈辉离开华夏半步。
最后,委员会主席,年高德劭的英格玛·斯文森教授缓缓开口,他的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诸位,我们都热爱并尊重传统,但我们必须记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初衷是奖励那些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成就。
一百年前,我们或许可以等待。
但今天,陈辉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