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零四章 200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零四章 2006 (第1/3页)

    把夏普搞定以后,陈学兵从招待所出来,早上看着还热闹的街道忽然就开始收摊,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冷清,脑子里也一片空白,逐渐进入贤者时刻。

    忙完了。

    也除夕了。

    今天就是除夕,家家都要过年。

    去哪呢?

    下午饭好像都没地方吃了。

    原本想着年前忙完总会有些空闲时间,可以去旁边的六安找程丹婷,或者找个环境好点的休闲度假的酒店休息几天。

    没想到一到合肥就面临京东方的不配合,一忙忙到了大过年。

    连个车都没有,想去周边到处逛逛也麻烦,找程丹婷更是别提了,哪有除夕把人叫出来的。

    约人也不能临时约,会显得很没有诚意。

    这个年,挺无聊的。

    亿万富豪了,还是这样。

    ……

    是的,他已经是亿万富豪了。

    而且,不止一亿。

    这段时间,集团的人虽然到了安徽,却一直没闲着,蔡志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统计集团旗下的各种资产。

    建筑劳务公司的业务他没去看过,但根据和于春尹对接得到的信息,目前进行的两大项目:民生工程,桃花溪综合整治项目,都是围绕桃花溪展开的,接下来一年将分别带来800万和500万左右的利润回报,并且因为卖砂模式,资金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桃花溪整治开工后,还能向集团提供一定现金流。

    考虑到还要收购一个乙类建筑公司用于拓展资质,并且公司发展前景未定,他以简单的未来利润回报保守计价。

    一千万。

    陈学兵是不同意的,他觉得把资质扩张以后至少应该值两千万,而且一旦进入大型项目以后引入银行资本,扩张会非常快。

    蔡志坚也不懂工程,俩人保留争议。

    奇点科技,蔡志坚则非常看好。

    过去的一年,“华强北手机”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成为国内一支能与诺基亚平分秋色的主要力量,GD省手机产量已经与全国排名前十其他省份总量持平。

    生产主力就在华强北。

    官方估计华强北占了全国总产量3亿部的10%,也就是3000万,但是华强北的内部人士每个人都表示呵呵。

    不止,绝对不止。

    至少翻个倍。

    对此,华强北老炮霍小文很有发言权。

    奇点科技虽然声名不显,没有正式创立品牌,但现在已经是华强北的高端选手了。

    这几个月陈学兵没怎么关注华强北的事情,但其实自从卢韦冰和研发团队加入以后,奇点在华强北的销量和地位一直在迅速攀升。

    这个团队,对华强北的一众小老板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

    去年囤货一战之后,奇点科技就已经在华强北成名。

    现在整个远望和飞扬市场的都知道,那个霍老板的柜台背后的厂子技术牛得一匹,做出来的UI系统连联发科的模版都赶不上,人家还自己搞研发,要不是产能一般,销量肯定吊打同行。

    但人家已经在扩建厂子了。

    而且地推团队也非常庞大,周围地市都能铺货,还在往东南亚销货。

    加之去年手机四巨头联合向信产部发难的风波逐渐过去,联发科带来的山寨巨浪开始给深圳创造巨大收益,深圳开始有意放任华强北发展,手机生产资质的限制在这一局部地区被弱化,山寨机厂商们逐渐大胆走向台前。

    霍小文现在很牛逼。

    他在华强北的地位,比当初的赵总还要高出好几个level,各家柜台的货,他可以仅靠刷脸就调来几千台,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销售商都希望能跟他合作。

    一开始占上风的淘宝店,至今还是百万上下的利润,已经完全赶不上线下业务了。

    卖散机哪有在批发中心论箱卖来得快?

    这样的优势,蔡志坚和卢韦冰一致认为,如果扩大规模,找个贴牌厂合作,年利润很容易超过一个亿,甚至达到两个亿,成为华强北当之无愧的NO.1。

    这全是陈学兵打下的底子,他却坚定不同意在这一块投入太多精力,尽量往海外拓展业务。

    俩人知道陈学兵所图甚大,也不想当盗版头子,只能按着他制定的路径发展。

    这一块,线下+网上+海外业务,每月净盈利达到500万以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