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三章 珠海冠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三章 珠海冠宇 (第2/3页)

,绝对不过亿。

    拿一千多万开店.

    这特么顶级啃老啊!

    徐云峰这货一天拽得二五八万似的,开个几百万的法拉利,搞得整个学校对他猜测纷纷,他还说不想继承他爹的事业,敢情.他爹也没多少事业能继承啊!

    搞不好还不如胡莉家有钱呢。

    不过,他爹这公司要真是后世的珠海冠宇他确实是妥妥的超级富二代,就是有点超前享受了。

    “徐总,你们之前做动力电池吧?怎么想起来做聚合物软包锂电池了?”

    “光宇做了动力电池,我们要和母公司的主营业务区分开,现在消费电子快速发展,这和我们团队近两年的研发方向比较契合,也是我想做的.听说,陈总你这边有订单?”

    饭吃到一半,徐延铭才问到了今天的中心议题。

    今天他来深圳拜访了一个老朋友才知道,面前这位陈总的奇点科技在华强北市场颇有些名声,手里订单也不小,否则也不会如此有问有答。

    关键人家还有个金融公司。

    儿子的生意在人家手里,那支基金的收益,更是让他心动。

    陈学兵之前看了徐延铭的公司资料,本来是一直想合作,听了这番介绍,却略微犹疑。

    因为这一年时间,国内锂电池的发展太快了,这方面日本企业领先很多,但又没有特别大的市场优势,近一年相关企业来大陆开了很多公司,导致选择变得多了。

    “你们的技术.和ATL相比怎么样?”

    “陈总说笑了,我们在这方面的专利储备只有十几项,ATL有400多项,是我们的26倍,我们的迭片工艺远不如他们,电池能量密度上要低10%到15%。”

    徐延铭直白地说出技术代差,见陈学兵没什么异色,才又继续道:

    “不过.我们在研究一种新技术,能大幅度提高高温安全性,而且日本企业不信任本土供应链,我们的供应链和人工成本比ATL低,利润率也低过他们,只要给我们一点时间,在安全性和性价比上,我们能够超过ATL一大截同样参数的电池我们也能做,只是比ATL厚一些。”

    陈学兵缓缓点头,创业几年时间,能在日本的围堵的领域下搞出十几项专利,也算不错了,他愈加确信,这就是那家“珠海冠宇”。

    而且他要的就是便宜,安全,核心价值也对得上。

    “到底是什么技术?能说说吗?研发需要多长时间?”陈学兵刨根问底,准备回去查一查。

    “嗯凝胶电解质方面的技术,其实这个技术我们已经突破实验室阶段了,申请了专利,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也不难,时间不需要太久,半年到一年,就可以进入工业流程。”

    徐延铭有些为难,但还是透露了部分。

    陈学兵听完,觉得是个机会,放下手里的资料,坐正身子道:

    “是这样的啊,我的订单量确实很大,运转起来每月至少都有上百万的订单,养一个几百号人的电池厂肯定不成问题,但我是打算入股,你们现在的股权结构.”

    徐延铭神色凝住了。

    “每月,上百万?”

    徐云峰也不吃饭了,盯着陈学兵道:“大哥,你现在改卖MP3了?”

    20多岁的男生,谁不关心自己家里能挣多少钱?

    他爹的生意,技术他不懂,但市场的帐,他还是很明白的。

    目前国内手机不讲究轻薄,用软包锂电池的比较少,镍铬电池较多,大多订单集中在MP3和笔记本电脑,MP3的电池五六百毫安,十几块钱一块,1000-1500毫安的(手机),也就30-50块钱,2000毫安以上的笔记本电池就不一样了,技术复杂得多,能卖到一百几十块,利润也高。

    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不高,小厂也就10%左右,但讲的是规模效应,月产20万块中型电池,或10万块大型电池(笔记本电池)的厂子,就能把供应链成本压到同行小厂的百分之七八十,利润能提高一倍多。

    他爹那时候的目标就是瞄准笔记本市场,发挥技术优势,吃BMS(电池管理软件)和封装的利润,做到月产10万块。

    之前他家的厂已经接近了这个数,一个月三五百万还是能挣的,只是他爸那个合伙人要分走一部分。

    这么一对比,100万的月产量订单,也太恐怖了。

    “手机。”陈学兵重申了一遍:“而且是最少一百万,多的话,就不好说了,我自己有厂,有一部分产能,还拿着华强北的一部分产能,不出半年就可以开工,外面还有一家大厂订单。”

    别说华强北,要是能说服荣秀丽用他们的电池,就以天语一家厂接下来两三年的销量,单月订单已经100万以上了。

    什么是行业深耕?

    掌握着上游订单,光吃下面的供应链利润就很多了。

    只要智能手机开工,就他手里的订单量,无数的厂子得来找他。

    “华强北的手机用的都是镍铬电池吧?”徐延铭虽然不相信一个亿万富豪能信口开河,但还是算不透这笔账。

    “我有办法让他们用,这个问题的答案,过两个月徐总自然会知道。”陈学兵笑道:“我只想知道,你们建这个厂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我拿这笔订单,能不能当大股东。”

    “百万产量.可就不是现在这个建法了。”徐延铭深深吸气道:“厂区规划要大一倍,投资也起码要一个多亿。”

    他说着看了一眼徐云峰。

    徐云峰感觉不对,手往兜里一揣:“我可没钱啊!”

    “他有。”陈学兵笑了:“在我基金里有三千几百万,属于他的部分应该也有两千几百万,你要是打算自己建厂,我可以帮你提出来。”

    徐云峰脸都憋红了,嘴皮子动得堪比施法。

    “不过.”陈学兵又补充道:“我的订单要作价入股,建厂的钱,我可掏不了多少。”

    徐延铭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