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割裂的生活 (第2/3页)
师职称可以作为补充。
经验方面,学校和医院一般都属于小项目,干过商业综合体和城市地标的等级则要高一些,干过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的,更高一些。
在座的项目经理大都是科班毕业的一级建造师,有过中大型项目管理经验。
建造师和建筑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建造师工作场景是常驻工地,协调施工、质量、成本管控,注册于施工、监理或招投标公司,而建筑师是主导建筑设计全流程,涵盖项目前期规划、方案设计至施工图完成,工作场景主要在建筑设计院、图纸审查单位,侧重设计和技术审核。
比如他身边这位副总工刘泽辉,有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而且是94年的第一批注册建筑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也只有一万多人。
这个开口的黄超,在资历方面是比较弱的。
不过陈学兵也不在意这个,技术班子有总指挥部,质量把握还有监理公司。
这个小伙的精气神,他很喜欢。
“我看不错,把他留在成都吧,去负责都江堰的项目,离你们比较近,多指导指导他。”陈学兵说道。
成都的项目提成和奖金肯定要高一些,他当众表示欣赏这个具备军人气质的黄超,并把他留在成都,算是千金买马骨。
领导喜欢属下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需要直说,只要挑一个标杆,不断给他奖励,其他人自然就懂了。
如果这个人的特质还不够明显,那就等项目全面开工了,再挑一个雷厉风行的标杆。
黄超的特质其实很明显,毕亚雄立即意识到了董事长的意思,拍胸脯道:“我找来的人,都不是吃软饭的!小黄文化虽然差点,但也是跟过大项目的,管工地是一等一的好手!这些人,每个都能打硬仗!”
其他几个项目经理听闻,身子也坐直了一些。
陈学兵这才笑道:“项目的事情很快,我们这是大规模投资,有领导在关心,建设厅也很看好我们的计划,答应帮我们桥接拿地事项,只是我们的单个用地要求都比较高,地方上还要协商一下。”
重做“城市群卫星新城”计划以后,为了环绕“成渝经济圈”的主题,确立了以成都为核心,围绕成都的德阳、绵阳、资阳、资阳形成微型新城,顺手就把雅安也拉进来了,从文川到马尔康便变成了交通节点,以交通项目为主来开发,更加契合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方向。
真就成了“一带(成都经济带)”+“一路(西北方向经文川至九寨沟出省)”。
阿坝受灾人数排名第四,主要灾区就在文川县,靠成都很近,这样就不需要投资整个阿坝,只要找个理由往文川塞两个房地产项目即可,青藏草原的建材运输成本也随之下降。
原本的小区模式变成了联动组团。
一个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通常为1000-3000人,对应户数约300-700户,三个组团下来,也就1500户左右。
但用地面积变大了。
对于居民来说,菜市场、诊所、商店覆盖多了,基础服务上去了。
应急和公安部门覆盖效率高了,公共安全上去了。
愿意来做生意的人多了,商业带多了,社区活力也上去了。
道路等级也会提高。
通过住宅、商业、产业、公共服务的组合配置,形成“15分钟生活圈”。
对于开发商来说,承担了部分城市运营商的角色,可以增强运营经验。
拿地逻辑上,捆绑出让可以获得地价折扣,主动共建区域基建,也可以获得更多政策红利。
还可以搞自己的IP品牌。
而且按照现在的成本逻辑,地价远低于建安成本,多拿点地,白得了一块商业权,长期利润回报不低于房地产本身。
决定要进四川做房地产的时候,他想着事急从权,完全没考虑项目利益的事,甚至可以赔本,但事后董事会成员经过商量,又以这样的方式把利润点给拉起来了。
但这样的居住板块要全部临街,又要便于紧凑规划,就要选择对街地块或者十字路口,最好是方方正正的地块,那么选择性上就要少很多,还要防着地方上把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