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时代的阵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时代的阵营 (第1/3页)

    陈学兵和武捷思聊了一个多小时。

    聊到了深圳的发展与焦虑,广深,苏深之间的对比。

    深圳至今仍未超越广州,甚至被苏州贴脸追赶。

    广州的外贸优势,苏州的苏南模式,深圳的基础工业到科创工业的转型。

    从邓公92南巡之后三地如何抓住属于各自的机会走出不同道路,到其间人行和国有商业四大行工农中建的一系列动作。

    人行行使央行职能,商业银行法实施,四大行政策性职能被国开行替代,地方机构调整,地方储蓄所业务改革,中央汇金注入资本金剥离四大行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逐步上市

    武捷思简直是一本活字典。

    地方发展的历史,一直是陈学兵的强项,但和武捷思独到且深入的见解比起来,陈学兵发现自己只能算是门外汉。

    而且他发现这个人真是人如其名,才思敏捷。

    正常人聊天,一般是想到哪说到哪,思维是散的。

    武捷思论述时的语言逻辑却像一个人工智能,先发表观点,而后分而化之,一个原因一个原因的讲,聊到话尾才发现他的讲话紧紧围绕观点,甚至论述内容和他最开始抛出的观点连顺序都一模一样,而后更加惊奇地发现他一开始抛出的观点就有轻重顺序,十分方便逐步展开,就像是提前准备了讲话稿。

    这样的思维,非常适合做计划,正好能够弥补陈学兵的缺点。

    ——陈学兵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任颖很早就告诉他的:他的思维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打乱,然后就失去了对原本事情重心的判断。

    换句老话,叫想一出是一出。

    明明大家都在跟着他做一件挺重要的事,目标和分工都挺明确的,但他忽然就开始做另一件事了,思维总让人跟不上。

    随着时间的发展,任颖也改变了想法,认为这不是缺点了,很可能还是个优点,因为每次能让陈学兵改变思维重心的那些“杂念”,似乎才是集团急剧壮大的根本。

    只是这样的跳脱,下属们还是有压力的,毕竟工作重心在不断变换,接盘他一个又一个新想法的人很难判断应该使多大的劲,又要留多大的力以应付下一件事情。

    大家只能来问任颖。

    任颖其实也只是陈学兵的记事本,时常要负责提醒陈学兵一些事情的细节,如果还要让她通盘思考,压力同样很大,更何况任颖的人生经历有限,很多时候她自己也在学习。

    陈学兵希望能有一个智囊团队把他的种种思维通盘考量,有节奏有顺序地安排给下属去做。

    蔡志坚作为总裁,没能担起这个重任,他是个香港人,思维上有自己的习惯,理解事情和做事方式跟陈学兵不在同一个跑道。

    但这个管家已经当得很好了,人家做事情有人家的沉稳,团结着各个公司之间的关系,又帮他控制着权力。

    子公司的领导层也做得不错,要不是阚治冬和卢韦冰都在干自己的,一直在想办法储蓄现金或动用外部资金解决问题,他现在早就周转失灵了,虽然不至于会死,但全面停摆是很有可能的。

    他手里已经名将无数,个个单打独斗的能力都很强,他却做不到如臂使指,一直在找一个思维同频,能够全面理解他,却又能处处考虑得比他深的人。

    或是一群人。

    武捷思这样的人出现,他是不会放过的。

    不过武捷思不提,他也不提,只是邀请武捷思留两天,等他召集一些和奇点科技相关的公司前来参会,了解一下集团结构,帮他提点专业意见。

    这个要求就挺过分的,人家毕竟还是另一个公司的总经理,给他提什么意见?

    但武捷思竟然答应了,说正好在深圳休两天假。

    这一答应,在陈学兵心里,武捷思已经是他的人了。

    不过武捷思还有些疑惑,没有说出来。

    奇点不就是股安的子公司吗?

    还有什么“相关公司”?

    两天后的下午。

    赛格57楼,奇点总部,人一波接一波的到,陆陆续续进入会议室落座。

    “老大,你这办公室也太豪华了!你给我也租一层呗!”李学凌进来就开始嚎。

    陈学兵拿着一份资料翻看,头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