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四十二章 论道,出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四十二章 论道,出发 (第1/3页)

    “明初洪武四年,天下文职官吏不过5480员。”

    “武职官数也不过28000员。”

    “到了明代中期,数倍扩张。”

    “明代后期,光常熟一个县的吏员就达到5900人,实际人数超编制一百倍。”

    “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因为皇权专制制度,皇帝想掌握一切,官僚系统是皇权专制的延伸。”

    “传统王朝承平日久,通常会出现经济恢复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局面,就像股安高速扩张的过程。”

    “人多起来了,念头也多了啊,生活好了,大家的想法也不止局限于吃饱饭这么简单了。”

    “而明代皇帝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方式,从来不是鼓励民间组织自我管理,他的选择是自己来管。”

    “人人而疑之,事事而治之。”

    “皇帝的时间不够用了,只能通过增加直属机构,增加官吏,把方方面面都管起来,以防社会动荡。”

    “这,就是一种扁平化,人太多了,事太多了,扁平不了,皇帝就增加政令,派人严格按照他的政令执行、监督。”

    “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

    “规章制度太多,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结果往往是病上加病。”

    “官僚系统注定不断膨胀,皇帝要裁撤,就意味着要简政放权,放松对社会的控制,而这恰恰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帝国官僚体系的存在,虽然是为皇权服务的,但是一旦出现,它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具有自我保护,自我繁殖的特点,它会尽一切可能倾向于权力寻租,倾向于机构不断扩张,即得利益只能增不能减,于是出现了明代后期官员的急速膨胀。”

    “实际上连盛世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命令御史中丞尉杜衍裁撤三司,结果500多个吏员跑到宰相府闹事,而后跑到杜衍家门口破口大骂,扔瓦块石头抗议,而后朝廷虽「捕后行三人,杖脊配沙门岛」,但裁员也被迫中止了。”

    陈学兵听到这里,干咳一声。

    “我一个公司而已,我也挺放权的,不至于吧?”

    武捷思似笑非笑。

    “我听阚总说你要筹建一个智库?我想知道,这个智库,是你自己的决策机构呢,还是集团的决策机构呢.还是既帮你出主意,也帮你监督集团的决策机构?如果这个决策机构权力越来越大,你需不需要另一个决策机构来确保这个机构的正确性?”

    陈学兵后背有点冒凉风。

    我特么.难道真想当皇帝?

    武捷思摇头,悠悠笑道:

    “探索了四百年的公司制度已经够简洁了,你不能只放权不简政,简政,就是把成熟的制度利用起来,你要智囊团,就把你的总公司架构从控股平台向战略管控中心转型,这就是现成的智囊团。

    “扁平化的核心在于减少管理层级,加速决策响应,提升运营效率,但当扩张导致新增区域公司或复杂层级,扁平化优势就不存在,你的公司目前就是这么复杂,有些项目本来需要通过多业务线和分区域布局,你这套管理反而会让分公司心存顾虑,不敢扩张,怕违背了你的逻辑。”

    陈学兵陷入了思考。

    有吗?

    应该还没有吧?

    武捷思又补充道:“我猜测你的集团总裁工作起来可能比较艰难,他会时常陷入犹豫,不知道有些事应不应该管,手里也没有人来帮你管,你应该问问他的意见。”

    陈学兵沉默了几秒,想起自己把蔡志坚带来的管理团队都外派到不同的业务上去了,有什么事也通过阚治东来交流转达。

    他让蔡志坚组建智库,却忽略了蔡志坚本身就是他的智库。

    “我打算单独组建智库,是想让整个集团既能借助香港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又能保持大陆公司的战略性思考,不能完全的制度化,目光要长远,做决策要直接有效。”

    他说完诉求,目光炯炯道:“武总既然有一番思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