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八十七章 白衣骑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八十七章 白衣骑士 (第2/3页)

道是准备帮他?

    他内心犹疑不定。

    陈学兵自然有所打算,但他现在首先要搞定刘永好对他的态度问题。

    他从随身的皮包里拿出一个档案袋,几乎是塞到了刘永好手里。

    “刘总,先看看吧。”

    刘永好迟疑了一下,还是打开了,拿出里面的文件翻看了一下。

    陈学兵见他打开,便笑了起来,而后解释道:“根据民生银行股东名册显示,12个明天系关联账户的开户资料中联系地址均指向上海明天广场7层,那是民生银行总行的办公地吧?此类明显关联竟未被民生的合规部门标记,刘总,你说这种事情,你们该不该管管?”

    袋子里放着股东资料,二级市场买入股票的交易记录,关联性交易手段的指向,还有民生向其发放贷款授信的资料。

    证据链逻辑链已经半充足了,证监会只要拿去查,肯定能找到痕迹。

    既然你表示不知道,那我现在就让你知道知道。

    作为银行股东,对这种事情知道了却视而不见,就是法律责任。

    刘永好看到这份资料,心里已经确定对方至少怀揣着三份恶意,资料里标记时间的跨度不短,肯定是经过长时间持续调查才能得到的。

    这就表明,对方不是偶然间得到的,是蓄意调查。

    陈学兵见他脸色不善了几分,笑道:“刘总别误会,明天系和我在一张信托牌照上有纠纷,我也是调查他们的时候偶然得到的重庆的新华信托,知道吧?”

    这句解释,是为了谈话的基本气氛。

    刘永好听到这解释,神色松动了一丝,既然对方这么解释,可能不是针对他。

    他扬了扬手里的资料,正色道:“陈总,谢谢你提供的资料,我会提交给董事长的。”

    他不会在此时问对方的来意,更不会顺着对方的意图往下说,防止被录音是大企业家的基本素养。

    甩锅也是。

    既然资料拿给他,他不妨甩给董闻标好了,董闻标处不处理,那就是董闻标的责任。

    至于他为什么不用这份资料反攻董闻标?

    道理很简单,对他没好处。

    他过往的持股里也有未举牌的关联违规控股。

    而且把民生的负面新闻搞出去,他这个大股东能拿到什么?

    明天系强制减持,违规贷款处理,民生股价必然大跌,于他减持民生增持兴业的想法更无益处。

    陈学兵当然猜得出他的立场,哪会让他这么轻易就把锅甩出去。

    “那好吧,其实我也只是想反制明天控股而已,并非想跟刘总作对,所以这份资料我交到你这里,我等刘总的结果,要是三天没有处理公告,我再跟证监和银监提交这份资料。”

    陈学兵提包欲走。

    刘永好眼神闪烁,深感此事不好对付。

    他心里也有了几分暗火。

    他妈的,早就说了不要搞关联贷款,现在被人家逮到证据了吧?

    “陈总!”

    刘永好在陈学兵都要出门的那一刻,才开口拦住了。

    陈学兵转头看他。

    刘永好嘴皮子动了动,却仍谨慎道:“明天,找个地方,喝杯茶?”

    陈学兵晓得他在警惕什么,于是甚为直接地开口道:“刘总,茶就不喝了,我直说吧,我要当民生的第一大股东,要超过政策持股线5%,达到特批线10%,另外,我要两个董事席位,这一点,必须要所有股东的支持。”

    刘永好再也难掩震惊。

    10%的民生股份,按照当前股价,可要120亿。

    而且这份股权,除开流通股民无法投票因素,可就掌握了民生近20%的实际投票权。

    他要干什么?

    “我会支持你继续当副董事长,你的杜绝关联贷款主张,我也会支持。”陈学兵接着开口,充满诱惑。

    刘永好看着陈学兵的眼神依旧充满了不信任。

    陈学兵忽地一笑:“喝茶也没什么意思,我最近办了张水会的卡,等你下班,蒸个桑拿?”

    刘永好迟疑片刻,终于点头。

    两小时后。

    汗蒸房,两个光着膀子的男人,各自浑身仅一条薄薄的汗蒸裤。

    坦诚相见。

    民生银行的股权问题,倒也当得起两位大老板搞这么大的阵仗。

    “咝”

    矿石浇上一瓢水,雾气顿时腾起。

    身材健硕的陈学兵腹肌并不明显,但抬手拿起沙漏倒过来时腰侧显露出的肌肉却十分虬结,显得很有力量感。

    沙漏十五分钟,是湿蒸的标准时间,大家完成一场确定关键意向的谈话倒也绰绰有余。

    “陈总喜欢锻炼。”刘永好还有兴致说点题外话。

    “嗯。”陈学兵点头,在刘永好旁边大马金刀地坐下。

    “到底是年轻啊。”刘总感叹。

    陈学兵轻笑:“听说中植集团解总自从进入金融领域以后,只招1980年以后的年轻人,认为年轻人才有足够的闯劲,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认同,不过我们集团有我掌舵,冲劲倒是有余了,所以我喜欢和50—60年代的人交流,吸收一些沉稳。”

    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