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1章 望你日后不忘初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1章 望你日后不忘初心 (第2/3页)

一件事,我怕再不说,您就忘了。”

    “哦?朕答应你的事?”

    李世民皱起眉头,仔细回想。

    去年温禾提的建议不少,贞观稻、沤肥、热气球……难不成是火炮有进展了?

    这一年多,这竖子可是从工部拿走不是青铜啊。

    “是筒车啊!”

    温禾提醒道。

    “去年臣跟陛下说,造一种能借助水力自动灌溉的筒车,比农户人工浇水省力得多,陛下当时还说要拨款支持,让臣尽快研制。”

    “如今第一架筒车都快造好了,可工坊那边传来消息,经费没了,若是再不拨款,就要停工了。”

    温禾提及,李世民这才猛然想起。

    去年在温家庄的时候,温禾提过。

    好像他当时还说,能通过这筒车借用水力……

    他盯着温禾,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那筒车如今除了灌溉,还能作甚?”

    去年温禾特意提过借用水力,此刻却只字不提,难不成这小子造出来的东西,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能用来灌溉?

    温禾早料到他会有此一问,当即笑道。

    “能做的事情可多了!除了灌溉,还能借助水力带动石磨碾米、带动风箱鼓风,最关键的是,能大大节省人力。”

    “所以我有个提议,不如把工部的锻造工坊迁到渭水边上,用筒车带动锻锤,锻造兵器、农具的效率能提高一倍!”

    说罢,他还特意朝着阎立德笑了笑。

    阎立德果然大吃一惊,连忙上前一步。

    “高阳县伯的意思是,这筒车还能助力锻造?若是真能如此,那工部的效率可就大大提升了!”

    他掌管工部多年,深知锻造最耗人力,尤其是锻打铁器时,需要工匠轮流拉动风箱、挥舞铁锤,若是能借用水力,不仅能节省人力,还能保证火候稳定,打造出的器具质量也会更好。

    “那是自然。”

    温禾得意地晃了晃头,引用道。

    “老子不是说过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看似柔弱,却能发挥出比人力更强的力量,用在筒车上正好。”

    李世民闻言,无奈地笑了。

    “你这小子,倒是会断章取义,老子这话,说的是阴阳刚柔之道,竟然被你用在了墨术上。”

    话虽如此,他眼底却藏着几分笑意。

    这小子能将古籍中的道理用到实处,倒也算是一种本事。

    温禾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

    “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就行。”

    见李世民还要反驳,他连忙又引用一句。

    “孙子云:‘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您看,孙子都说水的力量大,用在筒车上肯定没错!”

    要说背诵经典,在场的大臣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宿儒,温禾自然比不过。

    可要说把经典掰扯到实用上,他倒是有几分歪才。

    不过当他说出《孙子兵法》中的句子时,一直沉默的李靖却缓缓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

    看来温禾在兵部待了段时间,倒也没白待,还知道用兵法中的道理佐证观点。

    李世民见状,笑着对李靖说:“药师啊,看来你平日里没少教他,这竖子在兵部的这段时间,倒是有些长进。”

    李靖站起身,郑重地说道:“高阳县伯并非靠臣教导,而是他自身触类旁通、善于思考,乃难得的奇才也。”

    这话一出,大殿内的大臣们都大吃一惊。

    李靖素来严谨,从不轻易夸赞他人,更别说在这么多朝臣面前,如此郑重地称赞一个年轻人。

    就连李世民也有些意外,他重新打量起温禾,心里暗自盘算。

    看来朕当年让他去兵部历练的决定是对的。

    这竖子性子惫懒,就得让他跟着药师、玄龄这些老臣好好学学,打磨打磨心性。日后高明登基,自然用得到他。

    若是他什么都不懂,如何能辅佐高明为大唐开疆拓土?

    等他再跟着药师学几年兵法,便让他去跟着玄龄和克明学治国之道,说不定日后能成为一代能臣。

    温禾可不知道李世民已经给他的未来做好了规划,他此刻满脑子都是筒车经费,见李世民半天不松口,忍不住催促。

    “陛下,您看这筒车既能助农耕,又能助锻造,可是个好东西,您就赶紧批了经费吧!”

    李世民被他催得无奈,只能板起脸说道。

    “需要多少经费,你去找阎卿商议,让他给你核算,不过朕要提醒你,若是你造出来的筒车不能让朕满意,你拿走多少钱,就得给朕还回来多少!”

    他这话看似是警告,实则是故意给温禾施压。

    他太了解这温禾的性子了,若是不给点压力,等回去后,他肯定又要偷懒回府睡觉。

    “是!”

    温禾撇了撇嘴,心里暗自腹诽:你个李二,就是抠门!至于这么斤斤计较?

    可嘴上却不敢反驳,只能乖乖应下。

    李世民见事情商议得差不多,便宣布退朝。

    他刚离开立政殿,房玄龄、杜如晦、窦静和阎立德便围了上来,目光都集中在温禾身上。

    房玄龄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郑重:“高阳县伯,关于那水泥,你有多大把握?这可不是小事,若是试验失败,不仅会耽误河北水利,浪费钱财,只怕陛下也会被人非议。”

    杜如晦也补充道。

    “是啊,如今陛下正全力筹备讨伐突厥,国库本就紧张,若是水利这边再出岔子,怕是会影响前方战事。”

    温禾见他们一脸担忧,笑着摆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