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朝 (第3/3页)
显穆你为首席,又有治世大才,先帝临终前,向皇帝道,政事多问你,本宫如今添为代持皇权之人,亦当如此。”
李显穆顿时心中一松,张太皇太后这番话意思很明确,日后朝廷之上,诸臣之中,以李显穆的意见为主,其余三位顾命大臣为辅。
只要她还在,李显穆就一直都能获得不逊色于宣宗朝的支持,继续掌握皇权之下,最高的行政权力。
李显穆只觉今日诸事都极其顺利,进宫前,他是抱着沉重心思的,他在前朝权势过重,若是太皇太后认为他威胁过大,很可能就会肢解拆散他的权力。
那他要么彻底翻脸,要么就只能认命。
但说句不好听的,面对太皇太后,他还真的没有翻脸的资本,这位太皇太后的资历太厚,在皇族中、勋贵中甚至文臣中,威望都高。
况且他在朝廷上也不是全无敌手,从中枢到地方,到处都是他的政敌,甚至就连内阁之中,杨士奇的存在,也一直都是合作又制衡,从来不是盟友。
今日如此顺利,关键便在于,太皇太后张氏深明大义,有卓绝的政治智慧,不愿意为权力掀起伤害大明的政治斗争。
这般想着,李显穆郑重拱手道:“大明有太皇太后,乃是幸事,太皇太后,真可谓是女中尧舜是也!”
张太皇太后顿时被吓了一跳,而后才反应过来,连忙摆摆手道:“显穆你过誉了,你有大能,本当如此。”
本当如此,本该如此。
李显穆轻叹,说说简单,却谈何容易,今日坐在这里的是张太皇太后,于是如此顺利,若是孙太后在这里,就没这么简单了。
想到孙太后,李显穆又拱手问道:“不知嗣皇帝?”
“在孙氏宫中养着。”太皇太后轻声叹息,“先帝骤然病故,孙氏悲痛过度,担心嗣皇帝步其后尘,她如今对宫外颇有疑心,便将其养在身边,准备亲自照料带大。”
先帝子嗣单薄,只有两个儿子,孙氏就生下了这一个儿子,自然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若是朱祁镇真的出了什么意外,那孙氏怕是真的会崩溃掉。
所以如今有些战战兢兢,太皇太后很能理解这种心思,也不好说什么。
李显穆却感觉有些不妙,这不是隔绝皇帝和大臣的亲近吗?
孙太后真的没有别的心思吗?
李显穆有深深的怀疑,但他又不好说什么,质疑天家母子亲情,谁也不敢这么做。
于是他沉吟了一下后,才问道:“那嗣皇帝日后读书之事?”
“由内书堂教导,如今内书堂中有读书人净身入宫,为嗣皇帝蒙学尚可,日后待再过数年,嗣皇帝十三四岁,再行安排。”
皇帝不需要考科举,所以在读书这方面,只要能明白道理就够用,是以可以糊弄。
李显穆闻言却只觉脑门上的青筋都在跳动,他终究还是听到了最不想听到的消息,“太皇太后,臣以为这颇为不妥,皇帝怎么能让阉人去教呢?”
张太皇太后闻言微微叹气,“我也觉得不妥,毕竟阉人必然不如大儒,但如今孙氏草木皆兵,对皇帝看的极紧,我也不好多说什么,便如此算了。”
太皇太后的态度,让李显穆一时语塞。
方才她不争垂帘听政之权,李显穆觉得她不争为争,有尧舜禅让之风范,如今却觉得她不争的过分了,外朝之权不争,内廷之权也不争。
外朝交给顾命大臣、内廷则将皇帝放给孙太后。
她则在这其中居中调和,简称和稀泥。
只求让双方不爆发冲突,维持着如今的体制,让大明平平安安的运转下去。
有问题吗?
还真的没问题!
只要张太皇太后还在,大明必然是一片欣欣向荣,和宣宗时期大概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一个皇帝驾崩,一个皇帝登基,天下的局势怎么可能没有变化呢?
甚至政治上的敌友都发生了改变!
而这些变化都被太皇太后镇压在强权之下,李显穆都不敢想,在暗中,这些对立会增长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