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第2/3页)
抛向浪尖的刹那,血珠从他被玻璃划破的虎口飞出,精准地落在照片中少女的校徽上。染血的梧桐叶徽章在阳光下闪烁,与蘑菇云的死亡之光形成诡异的呼应。
当程墨白再次恢复意识时,发现渔船正漂向一片闪着磷光的海域。水面上漂浮着无数细小的蓝色晶体,每当浪花翻涌,就会发出短暂的荧光。他伸手捞起一片,晶体在掌心迅速融化,留下针扎般的刺痛感,这与林晚秋临终前指甲渗出的液体完全相同。
远处,半截焦黑的文件残页随波起伏。程墨白用船桨挑起它时,烧焦的边缘恰好保留着一段文字:"...当量20000吨级爆炸可彻底灭活NK-9,但孢子结晶态仍可能..."后面的字迹被海水泡烂,但纸张角落的"三菱重工"红印依然清晰如血。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三日,天际刚泛起鱼肚白,细密的秋雨如丝如缕,笼罩着大地。一列横跨西伯利亚的特别列车,在雨幕中缓缓启动,从满洲里车站徐徐驶离。
程墨白端坐在二等车厢靠窗的位置,指尖轻轻摩挲着那本皮质封面的笔记本。这是他在东京审判法庭上获得的731部队原始档案,纸张边缘因岁月的侵蚀而泛黄卷曲,每一页都承载着那段沉重不堪的历史。窗外,俄文站牌“赤塔”在雨中若隐若现,雨滴沿着车窗蜿蜒而下,宛如时间的泪痕。
列车在鄂木斯克站稍作停靠,两名苏联军官踏着积水步入车厢。年长者约莫五十岁光景,左脸颊上一道醒目的弹痕,无声诉说着过往的硝烟岁月。他操着带有伏尔加口音的俄语,低声询问:“是程博士吗?卡尔波夫上校托我们带来这个。”递来的牛皮纸信封上,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火漆印章庄重而肃穆。信封内装着1946年7月25日的《真理报》,报纸空白处,铅笔字迹潦草却坚定:“带文件原件至莫斯科酒店314房,8月5日前有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