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家天下” 的本质:国家与皇帝本人深度绑定 (第2/3页)
权阶级免税额度,也就是藩王万亩、伯爵三千、进士一千、生员三百的免税额度以外,名义上是实现了官绅一体纳赋了的。
具体成果表现为:天启七年征收本色粮食一千六百万石,崇祯元年为两千万石,崇祯二年达到了两千三百万石。
别看增长得并不高,但这是顶着天灾一年比一年严重的 debuff实现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本色、折色征收比例调整的因素,但能够调整的程度是很有限的,漕运的运力就那么多,海运是直接买粮食,而不是指挥郑芝龙给朝廷运粮。
因为朝廷指挥不动他,同时也害怕如果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话,他会玩一些诸如“漂没”之类的把戏。
北方方便运粮到京师的区域也不多,像是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要折银的。
当然,如果仅仅凭借那可怜的“三十税一”,是做不到收取两千多万石粮食还有每年两千多万两白银的,这里面辽饷差不多占了一半。辽饷是加到田赋里面按亩征收的,几乎达到了正税的两倍!
也别说大明不收地主的税,其实到了征“三饷”的时候,很多小地主都要被逼得破产。
缺钱是大明的死因之一,但这些钱不完全是被贪污掉了,很大的一部分确实是被战争给烧掉了的。
现实不是打游戏,没有进度条,更不能存档。
对于目前的税收情况,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达不到张居正当政时期四千多万两的水平,但这也未必是他手底下的这一套班底比张居正差,只是年景不同,不能刻舟求剑。
张居正时期,他作为摄政宰相,还是充满了政治妥协的:封疆大吏他惹不起,藩王他不敢动,他也只是带着镣铐跳舞罢了。他能够得罪的,就只有文官群体,结果在他死后就被疯狂报复。
说实话,朱由检对于这些也还是心里有些毛毛的,倒不是在乎身后名,而是担心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看重的大臣在他死后遭到清算。
好在他足够年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