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工作的曙光 (第3/3页)
蓉城九中的反响同样热烈,对科幻文学和《科学文艺》感兴趣的中学生不少。
让杂志社众人动力十足,连编辑图书的时间都少了许多。
好在《晚安故事365》销量还不错,一时半会不需要开辟新主题图书。
看完回信之后,他兴冲冲走到杨霄面前:
“主编,小陆又给我们支了一招。”
在杨霄、向纪纯等人的期待下,谭凯快速说出培养大学科幻社团的想法。
他的表情有点兴奋:“我觉得小陆的这个建议非常好。之前也看到过对于国外科幻文学的研究报道,有谈及国外的科幻迷文化。”
“前些年,我国的科幻文学处于黄金时代,培养了一批科幻迷。但因为精神污染这一事件,双方都受到冲击。科幻文学的低迷,让我们觉得国内科幻迷数量很少!”
“现在大学里有不少社团,如果我们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幻社团,那么一来,科幻文学和科幻迷就能在大学校园里扎根,从而影响一代代大学生,并转化为科幻迷!”
杨霄眼神闪亮,顺着谭凯的话说:“大学生比中学生的时间更多,更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科幻文学,购买力也比中学生强得多。”
“小陆之前所说的用户群体目标,他用两个办法就将杂志和科幻文学落到设想的读者群体之中。”
“而且,只要大学生的科幻迷群体足够大,那就一定有读者转化为作者。杂志社的用稿荒或许可以缓解!”
主编的话,让其余几人赞同。
之所以有用稿荒,是因为写科幻小说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门槛。
大学生身份的作家,这个门槛不存在。
经过深思,杨霄让谭凯负责大学科幻社团的组建工作:“老谭,这事交给你办。如果真的有效果,就把小陆喊来,成为我们的战友!”
谭凯第一时间分别找到吴显奎,胡继英。
吴显奎从气象学院毕业,留校当了几年辅导员,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处的很好,最后才进入省科协。
胡继英在电大读书,身份非常适合建立科幻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