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3章 同心(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3章 同心(大章) (第1/3页)

    李振国眉头锁得紧紧的,过了好半晌才开口:“头一条就得看厂子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这证要是过期了或是不合规矩,生产出来也是白忙活。”

    他掰着手指头数着:“再就是设备,这可是顶要紧的。杀菌锅、封口机、清洗机、灌装设备都得细细检查,看看哪些该修、哪些得换,把这笔账算明白。”

    李哲赶紧在本子上记着,笔尖在纸上沙沙直响:“要是主要做番茄、酸黄瓜、青刀豆这三种罐头,设备上有啥特殊讲究不?”

    “那肯定有!”李振国把声音提高了些,“青刀豆得有焯水杀青的设备,不然脆劲儿不够;酸黄瓜需要专门的腌制发酵车间,温度湿度都得拿捏好;番茄罐头得有破碎打浆机,这些设备一样都不能少,别到时候厂子租了才发现设备不对路,白扔钱。”

    他喝了口茶接着说:“仓储也得留意。新鲜的青刀豆、番茄得有冷藏库,不然放不了几天就坏了;成品罐头得存到通风干燥的仓库,还得够大,能周转开才行。”

    李哲边记边点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专业门道,没有叔叔这个内行指点,他压根摸不着头脑。“二叔,还有其他要注意的不?”

    “还有水电和运输。”李振国往椅背上靠了靠,“罐头杀菌得用大量蒸汽,锅炉房设备得合规,电力容量得够几条生产线同时转,一旦停了电,整个生产就得停下来。

    物流也得方便,离公路或货运站近些,原料运进来、成品运出去都省事,能省不少运费。”

    李哲边记边点头,农村确实爱停电,用电是个大问题,看来不光要跟工厂沟通,还得跟镇政府好好说说。

    “二叔,我打算六到九月份生产 200吨罐头,得要几条生产线?”

    李振国接过李哲递来的钢笔和笔记本,在桌上算起来:“一条生产线每天 8小时,青刀豆、酸黄瓜罐头能产 1.2-1.5吨,番茄罐头工艺不一样,能产 1.5-1.8吨。”

    “六到九月一共 120天,要产 200吨,平均每天得 1.67吨。考虑到设备维护和原料供应不稳定,租两条生产线保险些,能灵活调整着生产。”

    “工人呢?”李哲追问。

    “生产线核心岗位,每条线要 2个清洗工、3个分拣工、2个灌装工、1个杀菌操作工、1个封口检验工,两条线就是 18个操作工。”李振国想了想接着写:

    “辅助的得有 2个仓管员、2个质检员、1个维修工、3个包装工,共 8个。再加 1个生产主管和 1个技术员,总共得 27到 30人。”

    笔记本记满了整整一页,李哲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踏实多了:“叔,这些门道没您指点,我真摸不着头脑。过段时间我去看罐头厂,想请您跟我一起去,帮我把把关。”

    李振国把钢笔递回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啥时候去,你提前说一声。”

    他心里头五味杂陈,自己在罐头厂干了这么多年,论能力、技术、经验都不差,却连个技术员都没评上。

    侄子才二十来岁,却要自己开罐头厂了……

    晚上九点。

    李振国打开门锁,带着几分酒意回了家,客厅里床帘已经拉上了,小胖子和丈母娘都睡了。

    他脚步放得更轻,蹑手蹑脚推开卧室门,见妻子还坐在床头缝衣服。

    等他关上卧室门,妻子陈淑萍才小声问:“咋这么晚才回来?老二找你啥事?”

    李振国脱掉衣服坐在床上,把事情简单跟妻子说了说。

    陈淑萍听完愣住了,一脸不可思议地问:“这老二卖菜卖得好好的,折腾罐头厂干啥?你们厂的生意都不好做,他弄个罐头厂不更得赔钱嘛。”

    李振国想了想:“不一定,老二的朋友能弄到出口苏联的外贸订单,这就能盘活一家罐头厂。

    我们厂这两天之所以加班加点地干,听说也是因为苏联外贸订单,可惜量不大,还不知道转了几手,价格压得特别低。不好干啊。”

    陈淑萍眼珠一转追问:“那老二是啥意思?打算让你去他新开的罐头厂干活?”

    李振国皱着眉:“现在罐头厂还没租下来,事还没敲定,他也没明说,但我感觉有那个意思。”

    “那你咋想的?”陈淑萍扭头看向丈夫,见他不说话,推了推他肩膀,“问你话呢。”

    “我要真跟着老二干,他肯定不会亏待我,大小也是个生产主管,工钱也不会少;但他毕竟是租赁的厂子,也不知道能干多久。”李振国不是不相信侄子,只是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由不得他不慎重。

    他轻叹一声:“看看再说吧……”

    ……

    午后,苏州胡同七号院。

    李哲站在北屋门前,看着工人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搬运崭新的电器,这批电器安装好,家里的东西就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