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3章 同心(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3章 同心(大章) (第3/3页)

,落款“启功书”三个字下方还盖着鲜红的印章。

    “这是启功先生的真迹?”李哲眼睛一亮,他虽然是个农民,但经过后世的信息时代,也听过这位书法大家的名号。

    洪三得意地竖起大拇指:“李老弟果然有见识!我那亲戚在荣宝斋做事,特意帮我们挑的,绝对正品。”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收据和鉴定说明:“您看,这是正规收据,还有专家鉴定呢。”

    李哲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宣纸,感受着笔墨的力道,心里暖烘烘的:“太贵重了,让你们破费了。”

    送礼这件事上,两人确实用了心。

    金百万摆摆手:“老弟,咱兄弟不说这个,回头挂在书房里,多有气派。”

    收起字画,李哲正了正神色,开始说正事:“金哥,洪哥,我准备下一批收 30吨罐头,总投资五万。”

    我出两万占四成,沈老板一万五占三成,你们俩各出五千占一成。还有个苏明远,之前你们也见过,他是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以后跟苏联打交道用得上,他也出五千占一成。

    你们觉得合适吗?有啥想法可以说。”

    金百万和洪三对视一眼,都点头同意。

    李哲继续说:“另外,沈老板那边给了准确回信,中苏的贸易谈判很顺利,沈家长辈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苏联的外贸订单。我和沈老板商量了一下,打算成立一家罐头公司,租赁一个罐头厂,生产咱们自己的罐头品牌。”

    金百万愣了一下,租赁罐头厂的想法是他提的,但他回去跟媳妇商量后,又觉得这想法有些冒失:“李老弟,你想生产属于咱们自己品牌的罐头肯定是好的,但问题是咱们都不懂罐头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不好解决,这对咱们来说等于是个新行业,我担心被人蒙了。”

    李哲说道:“金哥,你的担忧有道理,我也有过类似想法。不过,我叔叔李振国在京城罐头厂干了十来年,对生产罐头的各个环节门儿清,可以让他帮咱们参谋参谋。

    他这个人比较谨慎,给我提了不少建议,到时候咱们租赁罐头厂的时候可以叫上他。

    如果他觉得不合适,咱们就不租,也能多一道保险。”

    听到李哲这么说,金百万没再反对,但脸上还有几分忧色。

    洪三倒是没太纠结,说道:“营业执照我来办吧,我认识工商局的人,能办得快点。李老弟,如果你没意见,我也可以当公司的法人。”

    李哲看着他诚恳的眼神:“洪哥,谢谢您了。”

    洪三搓着手笑道:“跟着你干有奔头,这点事算啥。”

    洪三知道当法人要承担责任,但他能参与罐头的外贸生意,全凭和李哲的关系。可论起和李哲的亲近程度,他又比不上金百万,要想融入这个团队,就必须承担更多责任。

    又聊了会儿开公司的事,大致确定了公司的股份和名称。

    洪三起身告辞:“我这就去跑执照的事,争取早日办下来。”

    送走洪三,金百万才有些犹豫地开口:“老弟,这外贸生意确实赚钱,但咱的主业毕竟是蔬菜大棚,现在搞罐头厂是不是有些……”

    “不务正业?”李哲笑着接话,掰了个橘子递给他一半:“金哥,不管是新鲜蔬菜还是罐头,本质都是蔬菜生意。

    新鲜菜价格波动大,遇上坏天气就赔本;罐头能储存,市场更稳定。这叫蔬菜深加工,是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

    “深加工?”金百万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词,大概能明白意思。

    “没错。新鲜蔬菜门槛低,易受天气、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同一种蔬菜,种植的人多了,价格就低了。深加工可将过剩原料转化为耐储存产品,比如罐头、冻干蔬菜、果汁,稳定收益。”

    李哲吃了一瓣橘子继续说:“深加工有技术和设备壁垒,普通人想学也学不来。利润更稳定,也更持久。而且,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李哲看来,一个知名品牌就是无形的财富,这才是他最看重的。

    他掰着手指头解释:“只从事低端的蔬菜种植,未来发展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差。从种菜、收菜、卖菜,到做成罐头,产业链长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了。

    只有形成蔬菜产业链,深耕这个领域,咱们才能在这个行业有一席之地。”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还是你想得远。”金百万听得眼睛发亮,一拍大腿:

    “租赁罐头厂的事,我回去就联系。万安镇罐头厂之前跟咱们合作过,他们资金断了没复工,我先去问问。”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映出满脸的干劲。

    李哲刚才那番话虽然不长,却给他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以前就是个农村菜贩子,虽说有些见识,但受限于眼界,根本接触不到“蔬菜深加工”的概念和延伸。

    李哲这番话给了他很大启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