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挑毛病 (第3/3页)
样?”
李哲心里有了底,3500元的要价明显有议价空间。他看了眼棚外的太阳,离蔬菜成熟只剩不到二十天,必须抓紧时间:“谢厂长,这样吧,如果方便,明天我带几个人去贵厂参观一下,看看生产线的情况。”
谢厂长一听这话,脸上的愁云瞬间散了,连忙点头:“没问题!明天我在厂里等您,您几点来都行!”说着就要起身告辞。
李哲赶紧挽留:“谢厂长,您好不容易来一趟,晚上咱们聚聚,留下来喝几杯。”他想借着喝酒的机会,多打听些厂里的情况,比如职工的态度、机器的维护状况。
可谢厂长却摆了摆手,语气带着歉意:“李老板,多谢您的好意,改天吧!等这事定下来,去了镇里我请您。
今儿个我得赶紧回厂里,把这事跟其他领导说一声,免得他们着急。”
李哲也不勉强,送谢厂长到大棚外。
看着谢厂长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渐渐消失在田埂尽头,他才转身去找金百万,商量着明天去罐头厂的事。
第二天一大早,李哲、李振国和金百万就坐着拖拉机往万安镇赶。
拖拉机“突突突”地跑在土路上,扬起一路尘土。
李振国坐在车斗里,时不时问李哲几句:“老二,你跟谢厂长谈的时候,没问生产线的维护情况?还有职工的情绪,别到时候租了厂子,工人闹意见就麻烦了。”
“昨天谢厂长走的匆忙,没来得及细聊,等咱们今天参观完厂子,再跟他们厂长聊聊。”李哲望着窗外掠过的农田,心里盘算着,要是万安镇罐头厂合适,就尽快定下来,要是不行,就得赶紧找别的厂子,耽误不起。
快到中午的时候,拖拉机终于到了万安镇罐头厂。
厂子在镇西侧,孤零零地立在路边,墙上的蓝砖掉了一大片,露出里面的黄土,坑坑洼洼的像麻子脸。
门口挂着个铁皮招牌,“万安镇罐头厂”几个字被锈迹蚀得只剩半边,只有旁边“先进集体”的木牌还透着点当年的荣光,不过木牌边缘也裂了缝,蒙着一层厚厚的灰。
平时罐头厂只有看门的张大爷守着,今天门口多了几个人。
李哲刚下车,就见谢厂长带着几个人迎了上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个五十来岁的男人,穿着件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捏着个公文包,正是罐头厂的厂长马文山。
李哲跟他接触的不多,但也见过两面。知道这位才是厂里真正做主的人。
“李老板,欢迎欢迎!”马厂长快步上前,握着李哲的手使劲晃了晃,“这位是?”
“这是我叔叔李振国,以前在京城罐头厂干过,今天特意请他来帮我把把关。”李哲介绍道。
马厂长笑着跟李振国、金百万打招呼,又介绍了身边的三位副厂长:“这位是王副厂长,管生产的,厂里的机器他最熟,当年换生产线的时候,他熬了半个月没合眼;这位是刘副厂长,管后勤,职工的吃喝拉撒都归他管;这位是赵副厂长,管销售,以前厂里的销路都是他跑出来的。”
李哲顺着马厂长的手势看去,王副厂长身材瘦小,戴着副黑框眼镜,手指关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跟机器打交道的;刘副厂长挺着个啤酒肚,脸上总是挂着笑,看着很和善;赵副厂长则穿着件皮夹克,头发有些凌乱,眼神里带着几分疲惫,想必没少为销路的事发愁。
寒暄过后,马厂长先带着几人去了东厂房。
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铁锈和罐头的混合味扑面而来,两条生产线并排摆在里面,机器上蒙着层厚厚的灰,输送带的滚轮上还沾着去年残留的菜渣。
“东厂房的两条生产线是老设备了,用了快十年,不过平时维护得还行,就是去年停产后没怎么管,落了些灰。”马厂长一边说,一边用手掸了掸机器上的灰。
李哲走到生产线前,用手指擦了擦机器外壳:“马厂长,我们主要做青刀豆、酸黄瓜和番茄罐头,对设备有几个要求——青刀豆需要焯水杀青设备,不然脆劲儿不够,影响口感;
酸黄瓜得有专门的腌制发酵车间,温度和湿度都得控制好,差一点味道就不对;
番茄罐头需要破碎打浆机,打得细不细,直接影响罐头的品质。东厂房的生产线能满足这些需求吗?”
马厂长赶紧点头:“能满足!就是焯水设备的温控器去年有点不准,王副厂长当时还修过一次,后来停产就没再调试。”
李振国蹲在焯水设备前,打开阀门看了看,又围着东厂房的生产线仔细检查,眉头紧皱,一直没说话。
接着,几人又去了西厂房。
西厂房的光线比东厂房好,两条生产线看着也新不少,机器外壳的油漆还透着亮,角落里堆着几箱没卖出去的罐头。
“西厂房的两条生产线是前两年刚换的,花了几十万,当时就是为了提高罐头品质,没想到刚用没多久就停产了。”马厂长说起这事,语气里满是惋惜。
李振国走到西厂房的设备旁,开始认真的检查:“这输送带滚轮坏了一个,得提前更换了,不然容易卡壳。”
他又进了腌制发酵车间,推开门闻了闻:“这里的通风比东厂房好,但湿度还是偏高,要是做酸黄瓜,得加装个除湿机。
还有番茄破碎打浆机,刀片有些钝,也得磨一磨才能用……”
李振国这走走,那看看,挑了不少的毛病,但李哲心里有数,叔叔越是挑毛病,说明这厂子越有改造的价值。
要是厂子真不行,李振国根本懒得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