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4章 收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64章 收获 (第2/3页)

飘到杨马村东头。

    马家气派的砖瓦房里,马长河正坐在掉皮的人造革沙发上,手里攥着张信用社的贷款单,笑得眼角皱纹都挤到一块儿了。

    “媳妇,你看!五千块贷款批下来了!”他把单子往媳妇王慧兰面前递。

    王慧兰挺着九个多月的大肚子,正坐在炕沿拾掇小孩的衣服,听见这话,慢慢抬起头,脸上也绽开了笑:“这下如了你的愿,能建蔬菜大棚了。”

    马长河之前跟着李哲种过一个月大棚,虽说技术只学了个半吊子,可亲眼见李哲靠大棚挣了钱——他又怎么可能不动心。

    正说着,广播里陶大粪说起李哲大棚的事,马长河“噌”地站起身,眉头一下子皱紧,多了一丝紧迫感:“你家这大闺女咋还没来?让她早点来盯着你,就是拖拖拉拉!”

    王慧兰摸了摸自己的大肚子,产期越来越近,身体也愈发笨重,却还是轻声安慰:“没事,我一个人也能行。”

    “那咋成?你产期就这几天,身边离不得人!”马长河走到炕边,伸手扶了扶媳妇的胳膊,语气软了些。

    “那你还天天往外跑。”王慧兰忍不住小声抱怨了一句。

    马长河讪讪一笑,解释道:“媳妇,我也是没办法,现在建大棚的人多,棚膜、钢管都在涨价,得趁着孩子没出生把棚建好,不然等生了娃,哪有功夫?”

    “行行行,那你赶紧走吧,我估摸着招娣也快到了。”王慧兰怕他着急,催促道。

    “那你一个人真没问题?”马长河还是有些不放心。

    “放心吧,没事。”王慧兰笑着安抚。

    马长河想了想,说:“成,我今天得去买棚膜,这可是建大棚最关键的东西,耽搁不得。”说完便急匆匆起身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拿起炕上的包。

    王慧兰起身送到门口,叮嘱道:“路上慢点,别着急。”

    “我知道,你也快回去吧,别累着。”马长河说完,骑着自行车出了家门。

    自行车碾过乡间的土路,扬起一路尘土。

    马长河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LF市塑料厂。

    远远就看见三四层高的红砖厂房,空气里飘着股呛鼻的酸味儿,那是塑料熔化的味道。

    他没进正门,绕到厂北面的街角——之前在李哲大棚干活时,听工人说过,李哲的棚膜都是在这儿的塑料用品店买的。

    塑料用品店有一百多平米,玻璃门上贴着张红纸条,写着“农资用品专区”。

    马长河推开门,门上的铃铛“叮铃”响了一声。柜台后坐着个矮胖的女售货员,手里拿着针线纳鞋底子,黑红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瞅了他一眼,又低下头干活。

    店里货架上摆着不少塑料用品,塑料盆、塑料桶、工业用的塑料管道,满满当当。

    东墙边堆着三卷塑料薄膜,黑的、蓝的,还有一卷透明的。马长河径直走到透明薄膜前,伸手摸了摸——薄膜厚实,表面光滑,跟李哲用的一模一样。

    他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抹喜色,转过身问售货员:“同志,这款透明塑料薄膜咋卖?”

    “7块钱一平米。”女售货员瞥了一眼,又低下头纳鞋底,仿佛这才是她的主业。

    “啥?这么贵!”马长河吓了一跳,嗓门都高了,“我听人说,你们这不是卖四块钱一平米吗?”

    矮胖售货员终于放下针线,抬眼看他:“胡扯!这款是最好的,没裂痕、没气泡,厚度还均匀,从来就没卖过四块钱。”

    “你别糊弄我!李哲去年就在你这买的,就是四块钱一平米!”马长河语气笃定,他之前特意问过李哲大棚的员工,心里有数。

    矮胖售货员撇撇嘴:“他能买你找他去,我这儿就这价,爱买不买。”

    她是认识李哲的,也知道李哲的本事,暗道,你要真和李哲熟,能自己个上门买?

    马长河的倔劲也上来了,往前凑了两步:“你这啥服务态度?我骑了俩小时自行车过来,你就这么说话?把你们领导叫出来,我要的多,得跟领导谈!”

    “瞧把你牛的,你以为你是李……”矮胖售货员话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把头扭到一边。

    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从后门走进来,头发有点谢顶,左胸口袋里别着两支钢笔——一看就是干部的样子。

    女售货员赶紧站起身,语气也软了:“宋科……宋厂长,您来了。”

    她指着马长河,委屈地说:“这老乡要买透明棚膜,我说七块钱一平米,他非要按四块钱买,还在这儿嚷嚷。”

    去年的宋科长,上个月刚刚升成副厂长,还管着销售——扭头看向马长河,脸上堆着笑:“老乡,这透明棚膜确实是七块钱一平米,没骗你。”

    马长河赶紧掏出烟盒,抽出一支“红塔山”递过去:“宋厂长,我是万安镇的,去年我们镇李哲建大棚,就在您这儿买的棚膜,他说就是四块钱一平米。”

    宋厂长接过烟,没点燃,夹在耳朵上,眼珠子转了转,暗道,你也说了那是李哲?我卖给李哲多少钱,关你啥事?

    “老乡,这两年经济改革,物价涨得快啊。”他拍了拍马长河的肩膀,“别说农资了,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哪样没涨价?

    就是你去食堂买包子,去年两毛一个,今年都两毛五了,去年的价作不得数。”

    马长河也知道物价在涨,可七块钱一平米,他建一个六百平米的大棚,光棚膜就要四千二百块,加上水泥立柱、草帘子、化肥,五千块贷款根本不够。

    “就算涨价,也不能涨这么多啊……”他叹了口气。

    “老乡,不是我涨的,是原料涨了。而且现在没现货,您要是想要,得先付定金,后续有货了我们再通知您。”宋厂长依旧笑着,语气却没商量的余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