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决心 (第1/3页)
晚上九点多,一家人吃完晚饭,陈淑萍收拾碗筷,李振国想帮忙刷碗,被陈淑萍推去休息。
陈老太和小胖子洗漱完,拉上床帘睡觉了。
夫妻俩终于有了单独相处的时光,回到狭窄的卧室里。虽不大,却很温馨。
陈淑萍打开衣柜,从里面翻出丈夫的几件换洗衣物,一边迭一边问:“你这次回村要待多久?我给你收拾几件衣服,带厚点的,晚上村里凉,别冻着。”
她问了好几句,都没听到丈夫的回应。
陈淑萍抬头一看,李振国正坐在床边,眉头皱着,眼神发愣,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手指还无意识地抠着床单。“跟你说话呢,咋了?有心事?”
李振国回过神,深吸了一口气,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媳妇,我想把京城罐头厂的工作辞了。”
这话一出,陈淑萍的手顿住了,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
她愣了几秒,才慢慢说:“是不是太急了?京城罐头厂虽然收入不高,但毕竟是公家的,稳定,有保障。要不……再等等?”
李振国握住妻子的手,语气坚定:“媳妇,我不是一时冲动。
老二除了跟咱家换的宅基地,又买了两块宅基地,四块宅基地连一块儿,院子老大了,二层小别墅都盖起来了,正装修呢。下次你跟辉京回村,就能住别墅了。”
他的话听着像是在说宅基地和别墅,跟辞职没关系,但陈淑萍却懂他的意思——他觉得回村跟着李哲干更有前途。
陈淑萍叹了口气,又问:“我也想让你跟着老二干,可他今年不是只打算租五个月罐头厂吗?五个月后,你咋办?总不能一直闲着吧?”
“我算过了,老二一个月给我开一百五的工资,加上奖金,一个月能有二三百块钱。就算只干五个月,也不比我在京城罐头厂一年的收入低。”
李振国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租赁五个月只是暂时的计划。老二说,罐头出口苏联是基本盘,他还会找人去发展新的销售渠道。要是渠道打开了,到了冬天也能生产肉罐头,到时候就能长期干了。
退一步说,就算罐头市场没打开,我也能跟着大哥种蔬菜大棚,不会闲着的,总能赚钱。”
陈淑萍还是担心:“咱们来京城这么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城里的日子,再回村种菜,你不怕别人笑话?我还怕你吃苦,你这身子骨能受得了吗?”
“笑话啥?凭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李振国不以为意地摆摆手:“老二现在成天跑业务,蔬菜大棚基本上交给大哥管。那是我亲哥,我跟着他干,能吃啥苦?
而且,你别小看种蔬菜大棚,老二给他们开的工资可不低。
去年冬天,每个人一个月工资 150块钱,加上奖金,至少二三百块钱,今年说不定还会涨,比我在罐头厂强多了。”
“妈呀,这工资比京城的正式工都高?”陈淑萍瞪大了眼睛,满脸诧异。她们厂一个月才七十多块钱,没想到种蔬菜大棚能赚这么多,比她这“公家饭”还强。
“那可不!不光工资奖金高,福利也不比京城的职工差。每个月都发米、面、油,不用自己买,年底还发鱼、肉、水果,啥都不缺,比在城里省心。”李振国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期盼:
“我想好了,辉京眼看就大了,再过几年就要上高中、考大学,以后还要买房、娶媳妇。这几年多赚点钱,给辉京置办点家业,让他以后少吃点苦,别像咱们这么累。”
陈淑萍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又想起儿子熟睡的模样——小胖子白天还说想要个新书包。
她心里的担忧渐渐消散,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行,我支持你。你放心去干,家里有我呢。妈和辉京都不用你操心,我能照顾好。”
李振国看着妻子,眼里满是感激。
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不辜负她的支持。
……
大营村村北,风里飘着泥土混青草的味儿,两台橙黄色挖掘机伸着铁臂,“轰隆轰隆”震得地都发颤,在王二麻子家地里挖着齐整土沟。
王二麻子站田埂上,坑洼脸上笑开了花,嘴角快扯到耳朵根,粗糙手掌搓来搓去,眼睛直勾勾盯着挖掘机,生怕这热闹的场景是做梦。
周围围了二十来个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凑着看,你一言我一语,跟群嗡嗡叫的蜜蜂似的。
“你说王二麻子,前两年还穿带补丁的裤子,连顿饱饭都快混不上,现在居然能建大棚,真不敢信!”穿蓝布褂子的老汉叼着旱烟,眼神里全是羡慕。
王大脚挎着竹篮子接话:“还不是李哲帮他担保?不然信用社能轻易贷给他钱?”
老汉抽了口旱烟:“贷款也不是好东西,去年有信贷员去俺家,让俺家老大办,被俺赶出去了。贷的钱用了,还不上咋整?”
赵兵媳妇插话说:“老吴叔,您这是好心办坏事!去年贷款没利息,今年贷就要给利息了。人家李哲去年贷的,不光没利息,现在生意做得老大,谁不羡慕?”
“哎,你们说,王二麻子现在有钱盖大棚,找对象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