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三章李渡岭夜晚歌声(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三章李渡岭夜晚歌声(二) (第3/3页)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解脱。

    苏晴突然指向供桌残骸,那里的灰烬正在重组,变成七个纸人。每个纸人的胸口都别着照片,最后一个纸人空着的位置,恰好能放下陈婷的学生证照片。“我们必须结束这一切。” 苏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坚定,“为了那些无辜的灵魂。”

    当陈婷将自己的照片别上去时,整个墓室开始坍塌。林夏拽着所有人冲向石门,身后传来无数铃铛的脆响,像是在为那些终于得以安息的灵魂送行。他们跑出洞穴的瞬间,晨曦正好刺破浓雾,照亮了李渡岭的每一个角落。

    山下的村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跪倒在地,朝着山峰的方向叩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七十五年了,终于结束了。”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慨和释然。

    林夏看着手中紧握的青铜怀表,里面的照片已经变成了空白。他知道,李渡岭的秘密终于被揭开,那些沉睡已久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了。但他也明白,这段经历将会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当众人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时,陈婷突然发现自己的背包里多了一张照片 —— 那是他们九个人站在山神庙前的合影,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仿佛从未经历过那些恐怖的夜晚。她的眼中泛起泪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珍惜。

    李渡岭的歌声或许再也不会响起,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将会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秘密,提醒着他们生命的可贵和友谊的力量。

    李渡岭的夜,总裹着层化不开的雾。

    陈明第三次摸到岭上那棵老樟树时,裤脚已被露水浸得透湿。前两晚,他就是在这树下听见那歌声的 —— 不是山歌的亮,也不是哭腔的涩,像根浸了水的棉线,轻轻往人心里绕。

    “后生,又来寻歌?”

    树后转出个黑影,是守林的赵伯。老人手里的马灯晃了晃,照亮他眼角的皱纹,像老樟树皮上的裂痕。

    陈明攥紧了口袋里的录音笔,那里面存着前晚录下的半截调子。“赵伯,您听过吧?这歌声……”

    赵伯往火堆里添了块柴,火星子噼啪跳起来,映得他喉结动了动:“三十多年前,岭上住过个姑娘,叫阿秀。”

    阿秀是外乡来的,跟着采药的爹落户时,才十六。她嗓子好,傍晚常在樟树下唱歌,唱的是她娘教的调子。那时赵伯还是个年轻后生,常看见一个穿蓝布衫的小伙蹲在樟树下听,是山下撑船的阿山。

    “阿山总说,阿秀的歌能把水里的月亮唱得浮起来。” 赵伯的声音慢下来,“后来阿山去修水渠,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了……”

    陈明的心猛地一沉。

    “阿山走的头七,阿秀就坐在这樟树下唱。” 赵伯的声音低了些,“唱的就是这调子。她说,阿山说过,等水渠通了,要听她唱满一整夜。”

    火堆渐渐弱下去,雾里的风卷着寒意扑过来。陈明忽然想起录音笔里的调子,末尾那句 “月上樟梢头”,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句没说完的话。

    “那阿秀呢?”

    赵伯往岭下指了指,雾气里隐约能看见点点灯火,是山外的村子。“阿山走后第三年,水渠通了。那天夜里,阿秀就在这樟树下唱了一宿,天亮时人就没了。有人说她跟着歌声走了,有人说她回了外乡……”

    陈明忽然明白,前晚录的调子为什么断了 —— 不是没唱完,是唱到 “月落樟梢头” 时,他自己的呼吸太重,把那收尾的气音盖了。

    这时,雾里又飘来那歌声。

    比前两晚清晰些,尾音里竟带着点极淡的笑意。陈明抬头望,老樟树枝桠间,月亮刚钻出云缝,清辉落下来,像谁撒了把碎银。

    赵伯往火堆里又添了块柴,轻声道:“去年水渠翻修,挖出个铁皮盒,里面是阿秀的手帕,绣着半支曲子。村里的娃子学了,说要替阿秀把没唱完的,唱给过路人听。”

    歌声还在飘,绕过老樟树,漫过雾,往岭下的村子去。陈明摸出录音笔,按了停止键。

    他忽然不想再追问唱歌的是谁了。

    或许是当年听阿秀唱歌的娃,或许是如今守着水渠的人,又或许,是李渡岭的夜,自己记着那支没唱完的调子,借着雾,借着风,轻轻哼了三十年。

    火堆渐渐熄了,赵伯起身往岭下走,背影融进雾里。陈明望着老樟树,听那歌声慢慢淡下去,像露水渗进泥土里,悄无声息,却润透了整座山。

    他摸出手机,给编辑发了条消息:“李渡岭的故事,不用找了。歌声在这里,就够了。”

    夜风吹过樟树叶,沙沙响,像谁轻轻应了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