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89 一种猜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489 一种猜想 (第1/3页)

    489

    自习室里。

    江南坐在惯常的位置俯身刷题,旁边张俊埋在一堆摊开的文献和演算草稿之中,黑色水笔沙沙作响略显急躁得在白纸上写下一大堆公式。

    一张试卷完成后,江南伸了伸懒腰凑过去看张俊写的一大堆公式。

    “这里,关于环境诱导退相干的处理,”江南点了点张俊在看的论文期刊中一个关键性步骤,“作者用了准静态近似,但忽略了高频噪声的反馈效应,这个简化在强耦合下可能会引入系统性偏差。”

    像惯常的那样,在写完试卷的间隙江南会提醒张俊几句。

    不过这次张俊抬头思考了几秒,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和发现新想法的兴奋

    “江南,我…我有点不同的想法。”

    “我在想,如果我们不把环境噪声当作单纯的‘干扰源’,而是考虑它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和系统本身形成一种瞬态的、动态的协同呢?就像两个原本各自为政的部门,在压力下被迫临时合作,反而催生出了意想不到的新流程?”

    这个比喻非常“张俊”,而且带着理工男特有的笨拙和直观。

    怕江南不理解这么抽象的描述,张俊俯身在演算纸上飞快地画了几个抽象的圈和箭头,试图构建一个简陋的模型。

    “你看,传统的模型是把噪声当成‘敌人’,只想着怎么屏蔽它。但我在想,如果纠缠态本身足够‘强韧’,或者系统存在某种特定的‘结构韧性’,这种噪声带来的随机扰动,会不会在某些特定时间点,反而成为驱动系统跃迁到更稳定纠缠的催化剂?就像淬火,高温破坏结构,急冷反而能获得高强度?”

    他的思路很不常规,甚至有点“野”,跳出了主流框架对噪声纯粹破坏性的认知。

    江南的眉梢几不可察地扬了一下。

    跟自己待一起的这段时间,看样张俊受了不少影响,现在也开始大胆提出假设再行求证了。

    而且他说的核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