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章 盐利通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3章 盐利通衢 (第1/3页)

    小王庄保卫战的胜利,如同在豫东边缘投下了一颗惊雷!“泰山营”的名号,伴随着“盐坊血战,击溃日伪数百”的传奇,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永城周边,甚至飘向了更远的商丘、亳州。

    声名鹊起,豪杰来投:

    战斗结束后的几天,小王庄的门槛几乎被踏破。附近饱受日伪蹂躏的村庄,自发推举族老,带着仅存的鸡鸭、鸡蛋、甚至几块珍藏的腊肉,前来犒劳“泰山营”的恩人。一些被打散的国军小股部队(多是原西北军、东北军系统),听闻这里有支能打硬仗、有正式番号、还有盐利可图的队伍,纷纷前来投奔。甚至还有几股规模不大的民间武装(红枪会、联庄会),也派了使者,表达了愿意接受“泰山营”节制、共同抗日的意愿。

    李山河来者不拒,但把关极严。林书远(营部书记官)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对投奔者逐一甄别:有血债、劣迹斑斑的土匪武装坚决不收;心怀鬼胎、只想捞好处的兵痞严加管束;真心抗日的散兵游勇和民间武装,则热情接纳,打散编入各连,由老耿统一整训。短短半月,“泰山营”像滚雪球般膨胀起来!从原先的三百多老弱病残,迅速扩充到近八百人!虽然成分复杂,但核心的一连、二连(老兵和新兵骨干)更加精悍,又新编了第三连(以投奔的国军老兵和精悍会众为主)和辎重连(负责盐坊生产和后勤)。

    盐利滚滚,根基深种:

    盐坊,成了“泰山营”真正的造血心脏。林书远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和统筹天赋。她利用小王庄的咸水井和成熟的熬盐技术(加入霉盐和草木灰提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更关键的是,她建立了一套严密而高效的“盐路”网络:

    内销: 以低于市价三成的价格,向永城及周边饱受盐荒之苦的村镇稳定供盐,换取粮食、布匹、草药等必需品。这既解决了民生,又赢得了民心,“泰山营”的仁义之名远播。

    外销: 通过铁算盘建立的秘密商道,将品质上乘的“泰山精盐”销往尚未沦陷的国统区(如安徽阜阳、河南周口),换取“泰山营”急需而本地无法获得的军需物资——崭新的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木柄手榴弹,甚至还有两门珍贵的82毫米迫击炮和十几发炮弹!这些硬通货的到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