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回之四 西角门听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回之四 西角门听政 (第3/3页)

旧例,不曾发觉其中的弊端。皇上圣明,今后奉旨施行。”皇帝忍不住感慨道:“吏部大臣们,我读古人书,略知道一些道理,为人上者只有顺乎民心才是。古语说得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尧舜当年治理天下,也是顺应人民的好恶而已。你们吏部任用的官吏,应当这样才是。”皇帝又瞥一眼小纸条,想起一事,问道:“我前日看陕西奏本,陕西按察司上表说西安府咸宁县缺知县。他们推荐前郃阳知县孙浩抚,此人在任时颇得官民之心,因丁忧去官,请求朝廷起复,调到咸宁县以便民,蹇尚书意下如何?”吏部尚书蹇义道:“禀报皇上,臣正差人去勘实陕西按察司说的事。”皇帝道:“陕西按察司于他们下级属官们,想必知道实情。郃阳县距咸宁县不远,孙浩抚想必也知道咸宁县的人情土俗,如陕西按察司说的是实情,就起复孙浩抚为咸宁知县罢。守令官是民之父母,岂可长久旷缺,不然受苦的还是各地的百姓。”

    “臣谨领圣旨。”蹇义恭敬答道,听皇帝说缺员的府州县都要尽快委派官吏,就想起几个人,奏道:“启禀皇上,浙江布政司参议王和、袁昱,陕西按察司佥事韩善三人,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以前不知克制,犯了赃罪,如今遇赦,臣拟请还职,请皇上降旨。”皇帝冷笑一声,说道:“士大夫当有廉耻!古人不饮盗泉,为何?是厌恶盗泉的名字!这三个人都曾经贪污,以前不知克制,以后便知道克制麽?这样的人岂可再作地方官,全罢为民!其他罪犯还可宽恕,唯独赃罪,不可轻饶!”群臣都看着蹇义,蹇义红着脸,低下头,退回班部丛中。

    皇帝道:“其他曾经做过官在职犯法的刑馀之人,充役时日年久,他们中有的人自称老疾必定不假,不必让他们在道路上辗转了,可全部免去他们的差役,在大兴、宛平两县 里闲住,养老算了。”刑部尚书与吏部尚书都相应领旨。皇帝道:“我进京时,从良乡到京城,一路上看见百姓们的衣裳大多破败,这几日也看见在宫中营建的役军和工匠,也是一身破衣。夏天倒是好过,十月后这京城便寒冷了,日子如何捱得过。凡京师现役军伍匠,劳勤半年以上的人,每人赐绵布二匹,钞五锭,布鞋二双。”吴中忙出班谢恩。皇帝手抚着案上的纸条,又道:“夏尚书,各地军民已经很艰难了,凡各个衙门先有坐派造办纻丝、纱罗、毡缎、香货、银硃、金箔以及果品、海味等物,即刻差人驰驿前去告知,货已办完收在官府的,教原来差去的监办官去管,运回北京行在,未办的一律停罢。如岁额不在此例,有人擅自科派扰民的,一定要惩治不赦。此后内官到民间科买各种物件,要令他们实价购买,亏价损民是有司之过,易损上益下则为益,损下益上则为损,工部和户部宜速行戒约,有不守朝廷法度的人定要加罪。”夏原吉道:“臣谨遵圣旨。”

    皇帝退朝后,文武百官散去。杨士奇、杨荣、杨溥才进文渊阁,士奇呵呵大笑起来。杨荣问道:“杨兄何事恁地快活?”士奇道:“不才看皇上今日临朝治事,一张小小的纸签,就将大小事议定妥帖。国有明君,真是皇明的幸事!”杨荣道:“那是那是,我也是心里叹服。”杨溥道:“不承想文皇帝的好圣孙,果然不负先皇帝之明呵。”三人正说着,黄淮推门进来,问道:“三位大人在说甚麽事哩?”杨溥不语,杨士奇道:“说闲话哩。”杨荣笑道:“秀才扯淡,无非是书。”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