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诺千金 (第1/3页)
仁义楼外有好几棵茂盛的榆树,一到夏天就会引来成群结队的知了。
气温越高,蝉鸣越响,下了班的职工们吃过晚饭便搬来几张藤椅,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在“大自然的乐曲”中纳凉歇息。
但今天从社长办公室走出来的赵阳却完全没心情欣赏,向来在工作上冲劲满满的他此时却眉头紧皱,让一旁的老沈看得着急。
“要不再去找穆老说说?哪有刚当爹就把人往南极派的道理?别说李燕肯定有意见,就算同意了,她娘家会怎么想?这不是摆明了要让你被人家戳脊梁骨嘛。”
老沈是个典型的“耙耳朵”,平时买瓶酱油都要请示老婆的那种,不过在他自己说来这叫“过日子的智慧”,只有把小家安顿好了才能在事业上真正放开手脚。
所以在刚才穆老分配新任务的时候,老沈就已经想为搭档“打抱不平”了。
倒不是因为怕困难怕危险,而是李燕才刚生产完,母女俩都在需要照顾的节骨眼上,这时候要让赵阳跟着考察队去南极,这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
“任务都已经下了,哪里能说换人就换人,而且这次组建队伍去南极建立考察站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相信还有很多同志比我更困难,大家都在克服,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赵阳反过来劝说着老沈,但相比平日里的义无反顾,为人父的新身份的确让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
之前在《南极条约》会议上的受辱,又见证了全国人民对于建立南极科考站的渴望,赵阳也打心眼里盼着能亲眼目睹五星红旗在世界的最南端迎风招展。
但如今妻子和女儿也同样需要他,“大家”和“小家”,这个连孩童都会做的选择题真到了自己身上,才知道是有多么的难。
而类似的处境,此时此刻正在五百多个家庭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破冰之旅,仿佛从一开始就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牺牲”。
三个月前,随着科学家们的汇报得到认可,组织中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常驻考察站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为此相关领导还作了重要批示:“务必精心组织,各方大力协助,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准备周到一点,做到安全第一,站住脚,过好冬,积累经验,为完成南极考察长期任务奠定好的基础。”
其实我国早在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就讨论了南极考察工作,之后的将近三十年里无数极地科学家前赴后继,在理论上做足了准备。
但要把厚厚的案卷转化成能够矗立在南极的科考站,挡在考察队面前的阻碍简直多如牛毛。
对此最头痛的人肯定是郭坤,自从被任命为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后,他就几乎没睡过一天的安稳觉。
穿什么衣服、准备哪些食品、房子要怎么造、如何登陆、如何装卸物资、如何实现通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